博文

中国经营报:三位中国IT教父的管理哲学(2007-01-27 03:08:00)

摘要:中国经营报:三位中国IT教父的管理哲学 2007.01.21  来自:中国经营报   丁飞洋  柳传志、施振荣、周伟焜,他们三个都被尊称为中国IT教父,随着周伟焜最近卸任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一职,此三人全部退居幕后。   他们三人最大的共同点是经历的行业成长环境相同,但所处的企业性质不同,身份不同,有的是创始人,有的是职业经理人;管理风格不同,有的善于“妥协”,有的善于分享,有的擅长沟通。这些相同、不同之处蕴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领导准则?   周伟焜:沟通的绅士   短命是外企中国区CEO的顽疾,而周伟焜却在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位置上待了12年,被称为跨国公司高管的常青树。   长寿秘诀一是周伟焜力主将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合二为一。在他看来这两个头衔可以起到“左手大中华、右手中国区”的目的,接受一个脑袋指挥,省得打架;二是主张大中华区总经理不仅要代表公司做销售,也要代表公司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能理解公司总部及中国区的多样性。他高超老到的沟通之术少有人及。   沟通,随需应变   1994年,时任IBM总裁的郭士纳做出了“到中国去”的战略,IBM(中国)进入第二阶段——全面投资阶段。周伟焜正是在此背景下走马上任。   周伟焜亲手推动了IBM(中国)和全球的许多重要变革,改变了IBM以前只做大客户的惯例。他参与运作将IBM的PC生产中心转移至中国,使IBM成为最早把主要产品制造放到中国的IT跨国巨头之一。2004年他也参与了将整个PC业务出售给联想。   1995年至今,整个大中华区在他的领导下,从最初的销售PC的公司到集研发、制造、销售、咨询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司。“我跟同事说,我们每一个礼拜要有新的东西出来,而我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表面看好像我十年间只做了一份工作,但是实际上我是做了三四个不同阶段的事。”   业内的评价是,周伟焜在其职业生涯中使得IBM公司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而且成功地整合了中国资源,提高了IBM的全球竞争力。   这些成就很大部分取决于他极强的、随需应变的沟通能力。他身历“四朝”——小沃森、约翰·奥贝尔、郭士纳、彭明盛先后担任IBM全球CEO。每一任CEO都为IBM带来的新的思想,如何跟上他们的步伐,保持与他们的顺畅沟通显得愈发重......

阅读全文(2669) | 评论:0

博士生创业被风投相中 半年获得300万元融资(2007-01-21 13:44:00)

摘要:博士生创业被风投相中 半年获得300万元融资 2007.01.14  郑昌陆创业不到半年获300万风险基金 开创上海大学生创业先河   “我来自江西农村,人实在,创办的公司也很实在。”2006年初,还在上海大学机电学院就读的博士研究生郑昌陆,把公司起名为“申传电气”。没想到半年后,他真的创造了申城的“传奇”———团队在获得了30万“天使”基金后,还获得了300万的风险基金,从而开创了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获得风投的先河。   如今,公司已由首期投资的50万元,到今年初将一跃成为700万元资产的企业,总资产增长了14倍。   本报记者 胥柳曼   【初创】   “天使”基金让博士提前创业   如今,很多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无奈选择了考研和考博。然而郑昌陆告诉记者,他从来不担心自己在上海找不到工作,就在硕士毕业后,他还在一家电子企业任职,月薪不菲。可为了继续深造专业知识,2004年,他毅然辞职选择了读博。   就在郑昌陆考上博士的第二年,上海首次推出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天使基金)。一位同学前去申报,并获得了通过。这个消息传来,让郑昌陆不觉有些心动。第二天,没有准备详细的创业计划书,仅仅带着一个构思,他赶到上海大学受理点就直接问:“我能申请吗?”急切的口气,让负责申报的老师都笑了出来:“当然可以了。”   在接受了相关辅导后,郑昌陆申请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项目。经过几番评审,他顺利申请到了“天使”基金。“为别人打工,总要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做事,而按照我的性格,更觉得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更有价值。”郑昌陆表示,原本打算在毕业后再开始创业,没想到创业基金的出现,让他的计划提前了2年。   就在2006年1月,上海申传电气公司在上大科技园区正式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实到资金50万。除了来自“天使”的15万元,团队自筹35万。   【转型】   资金短缺曾让男儿潸然落泪   然而,创业初期的喜悦和新鲜感没有维持多久。一个月不到,郑昌陆就发现原来申报的项目虽然应用前景很好,但研发周期很长,同时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与在实验室完成项目不同。郑昌陆认识到,要发展,必须首先要解决公司的生存问题。   于是,创业团队作出了一个果断的决策:除了原先申报项目外,同时专攻既有一定技术基础又有市场前景的电子电力产品。经过几番攻关,......

阅读全文(2846) | 评论:0

程序员不擅长沟通??? (转)(2007-01-21 13:26:00)

摘要:程序员不擅长沟通??? (转) 总是听到有人说—程序员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不擅长沟通和交流,更有甚者还提到程序员不太明白人情世故。   如果说 ü         与人打交道就是陪客户吃饭说好话 ü         擅长沟通就是对销售人员不切实际的承诺保持沉默 ü         明白人情世故就是见了客户、领导就大唱喜歌的话 那程序员确实不擅长OR不屑于擅长。否则,什么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程序员这种话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程序员擅长沟通的部分理由:   在学程序开发时,我们身边都会有些名师&牛人可供学习和请教,不擅长沟通我们是怎么学生高效率的编程的;每个项目开发时都需要软件组员之间的协调,不沟通那来协调一致的效果;工作之外,有爱我们的家人、亲近的朋友、谈的来的技术伙伴,不明白人情世故我们又是怎么维护这些关系的?   人都很擅长沟通,不沟通在当今社会就很难生存,所以程序员绝大部分也都很擅长沟通。   程序员被误认为不擅长沟通的部分原因:   思考—为了用代码清楚地表达程序,他们更擅长静静地思考,从表面看起来相当比例的程序员都喜欢沉默OR比较内向,这不会妨碍他们与外界的交流。     学习—终生学习是很多程序员的习惯(转销售的不算),不学习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子了,哈哈!程序员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学习和与学习相关的交流之中,这无疑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与其它人沟通的时间。   现实—客户把开发工作量简单地归结为人/月。认为只要加够人,这个月一定能下来。这基本上是对软件工程没有概念的一种无知表现。可恶的是,销售还附和这种观点,更增加了项目开发的难度。很多程序员都对销售人员的过度承诺(Over Commitment)不能苟同,也难以完成客户的“要求”,所以……   总结 与客户沟通真实需求、与牛人沟通学习心得、与朋友沟通成长所得。程序员是很擅长沟通的,我们更注重沟通的效果。   ......

阅读全文(3438) | 评论:1

影响世界的100个管理定律(2007-01-15 23:10:00)

摘要:影响世界的100个管理定律 第一章:管人用人育人留人之道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1.奥格尔维定律 :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   2. 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   3. 不值得定律: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4. 蘑菇管理定律 :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5.贝尔效应: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6. 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   7.首因效应:避免凭印象用人   8.格雷欣法则: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9.雷尼尔效应: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   10.适才适所法则: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11.特雷默定律:企业里没有无用的人才   12.乔布斯法则:网罗一流人才   13.大荣法则:企业生存的最大课题就是培养人才   14.海潮效应 :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激励人 第二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企业管理中多点人情味,有助于赢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只有真正俘获了员工心灵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15.南风法则:真诚温暖员工   16.同仁法则:把员工当合伙人   17.互惠关系定律:爱你的员工,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18.蓝斯登定律: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   19.柔性管理法则:“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   20.坎特法则:管理从尊重开始   21.波特定律:不要总盯着下属的错误   22.刺猬法则:与员工保持“适度距离”   23.热炉法则: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4.金鱼缸效应: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第三章:灵活有效的激励手段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25.鲶鱼效应:激活员工队伍   26.马蝇效应:激起员工的竞争意识   27. 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28. 彼得原理......

阅读全文(2947) | 评论:0

不可不知的10条定律 转(2007-01-15 22:59:00)

摘要:不可不知的10条定律 转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 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 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 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 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 来。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水 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

阅读全文(2586) | 评论:0

吴刚谈数位红创业故事-4万起步七年历程回顾(2007-01-14 00:24:00)

摘要:吴刚谈数位红创业故事-4万起步七年历程回顾 2007.01.12 本月1月18日是数位红的七周年纪念,至2007年1月18日,数位红成立已经七个年头,现将数位红历史大事记写出来以做纪念,同时,也希望能让更多的创业者看到一个由4万人民币起家的小公司辛苦创业历程。看过之后再骂不迟。 数位红大事记 2000年1月18日:
公司正式成立,注册地:北京。
1月18日算是个吉利的好日子。
但当时数位红的名字并不叫数位红,而是叫数字红。 公司最初定位:手机游戏引擎的开发,希望透过引擎的授权来支持公司运营。
公司初始资金:4-6万人民币 2001年5月:
公司搬到北京市朝阳区七圣庙路6号沁园写字楼225房间与一家广告公司共用一间办公室,租金为4000人民币。公司固定领薪员工数量4人,兼职1人。分别有:吴刚、周田伟、冯文杰、柯安、李鑫。 2001年6月:
  写出第一版商业计划,寻找投资,当时我们的优势为:
  Pocket PC 近一年的开发经验
  EPOC近一年半的开发经验
  深入的Linux 底层操作系统开发经验
  跨各种移动平台的多媒体图形引擎(2D、3D)
  针对Intel Strong ARM/Motorola DragonBall/Hitachi SH3/NEC MIPS 等CPU的深入优化经验 2001年7月:
引擎开发成功,但发现手机游戏引擎之路很难短期走通,决定使用引擎开发1-2款游戏,既可以用于展示引擎效果,又可以通过产品有些收入。
为香港Karatv.com开发Internet卡拉OK点播解决方案,贴补公司支出。 2001年8月:
通过与NOKIA、COMPAQ的联络,决定放弃在POCKET PC上开发DEMO产品,呵……主要是因为COMPAQ负责人态度冷漠,而NOKIA的负责人看似忠良。NOKIA免费借用开发样机9210,并承诺解决游戏产品销售,预计收入12万人民币。 2001年9月:
为某系统集成公司保险系统平台设计了移动设备上的数据库引擎,以贴补公司支出。但对方长期赖帐不给,差点造成肉体冲突。
为中国网通开发无限伴旅解决方案,负责终端上的软件界面设计部分,以贴补公司支出。 ......

阅读全文(3917) | 评论:0

企业家们都读什么书? -csdn Drate著(2007-01-11 19:16:00)

摘要:企业家们都读什么书? -csdn Drate著 http://blog.csdn.net/Drate/archive/2007/01/11/1479736.aspx 早上在看最新一期《计算机世界》,有一篇文章是《企业家需要“和谐”精神》,其中就谈到了企业家读书的问题,我觉的不妨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看一下我们的企业家们都在读些什么书呢? ===================== 1996年,看《中国可以说不》; 1997年,看《联想为什么》和《微软的秘密》; 1999年,看《学习的革命》和《逆风飞扬》; 2001年,《穷爸爸富爸爸》个人理财系列书籍试卷中国; 2002年,《谁动了我的奶酪》和《杰克.伟尔奇自传》; 2003年,《基业常青》和伪书《执行》成了CEO们谈论的话题; 2004年,企业家们已经《没有任何借口》; 2005年是《蓝海战略》; 2006年,企业家们忽然发现了《世界是平的》。   从愤青到个人理财,从崇拜大企业到崇拜企业家,从关注企业细节和内在管理,再到战略思维和提升对世界的认识,中国的一代企业家正在发生思想蜕变。 ===================================   (Drate续写:)如果你是企业的一员,如果你足够资深,你的BOSS有过以上轨迹的转变吗?你的BOSS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是否你与你的BOSS沟通不够,是否可以考虑公司的经理们都一起读读这些书,然后大家进行一些深入的讨论呢?     如果你是想创业的那一个人,那么,你知道中国的企业家们也是这么一步步摸索过来的吗?只是你现在还需要不需要重新走这一个历程呢?  ......

阅读全文(3130) | 评论:0

案例:一个海归CEO的工作日志(2007-01-04 21:23:00)

摘要:案例:一个海归CEO的工作日志 2007.01.04  来自:阿里巴巴 我是CXO”几年前,伴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创业潮中一群“海归”的声名鹊起,CEO(首席执行官)一词悄然兴起。此后,CFO(首席财务官)、COO(首席运营官)、CMO(首席营销官)等一堆“洋头衔”成为企业界的时尚称谓。     曾有人笑谈“中关村的墙倒了,砸到10个人,3个是CEO。”其中固然有调笑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词语与管理职位细分的背后,也透露出国内企业向现代管理制度靠拢的努力。     新经济到来之后,一个叫做CEO“的新名词快速走红。那时,曾有人这样描述它指代的这一群体:30出头,40不到,身穿名牌西装或休闲服,有欧美留学背景,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头等舱里穿梭世界……”     杨镭就是这样的一个CEO。他1989年留学美国,1995年回国创业,2003年出任掌上灵通公司的CEO。     20分钟为一个时间段      对于CEO的特征,杨镭还有自己的“新解”:除了睡觉之外,脑袋里同时要思考15件事;发现一件小事,也可以联想到公司业务;虽然出入于豪华酒店,却从来无暇享受度假的轻松;就餐于6星级的餐馆,出来后却不记得刚才吃了什么,因为只顾上谈工作;平时工作18个小时以上,看上去要比同龄人老上5~8岁……     说这番话时,已经是2005年1月31日凌晨1点钟,杨镭刚刚结束了和公司董事们的会面,并开始为后两天的董事会议作准备。     如今,杨镭已经习惯于以20分钟作为一个时间段,分配自己的时间。做个“空中飞人”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每隔两个月,他都要东奔西走,到世界各地去开各种各样的投资人会议,宣传自己打理的公司。     2004年12月连续几天,杨镭不停歇地从新加坡飞到香港,晚上再飞伦敦,凌晨五点钟在机场贵宾室稍作休息,换上正装去参加会议,下午五点半再飞纽约继续工作。这样下来,收获也不错,一位纽约的投资人在会后便决定投资1000多万美元购买公司股票。     来掌上......

阅读全文(2876) | 评论:0

二次创业者最能打动VC  来自财经时报(2006-12-03 22:36:00)

摘要:二次创业者最能打动VC 2006-12-02 06:02:35 来源: 财经时报    既推崇创业的草莽精神,同样也会很谨慎地对待草莽精神。或许,这就是有过创业经验的人,与初次创业者的最大不同 二次创业者最能打动风险投资(VC)? 没错。 这是风险投资商集富亚洲执行董事及北中国地区主管周政宁最新透露的投资风向。 以周政宁为代表的海外VC们,偏好投资已有创业经验的人士再创业的项目。在他们看来,第一次创业的人除非背后有很强大的资源,不然,公司发展会比较慢。 二次创业者究竟有何种魅力以至于成为VC最爱?他们的创业路径是否有经验可循? 既符合二次创业者身份、又驾驭着“互联网+传统行业”——这一目前最受VC青睐的商业模式,北京家居易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家居易站”)总裁齐跃向《财经时报》坦言,其中确有秘笈。 目前,家居易站已获知名的风险投资商美国中经合集团200万美元风险投资。若无意外的话,2007年,家居易站还将在第二轮融资中,引进千万美元级别的新风险投资。 创业史 VC界时下流行这样一段话:风险投资从IT业退出来了,又从Web 2.0里退出了,下一个投资目标会是什么? “传统行业!尤其是竞争对手较少、且能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传统行业项目。” 一个有力的例证是,根据风险投资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网站列出的沈南鹏所投资的九个项目,其中仅有三个为互联网企业,余下项目分布在保险、农业、交通、户外媒体、彩票制作等各类传统行业。 沈南鹏曾是携程网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今年10月下旬,他作为如家快捷酒店的创始人和联席董事长,带领如家步携程后程,再度扣响纳斯达克大门。 沈南鹏创造的神话,受到无数中国创业人士的追捧。携程的案例,亦被齐跃无数次拿出来研究。在同期的创业人群中,齐跃或许属于较早就看出风险投资将向传统行业倾斜的人。这使得他,“下手”也比别人早些。 齐跃是哈尔滨人,大学期间学的外语。199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交通银行国际部。四年后,他没有留在安逸的银行体系内,而是选择和好友一起创业。 他第一次创业锁定的目标是一家软件公司。当时,互联网概念正大行其道。但短短一年后,2000年上半年全球互联网泡沫出现。齐跃将公司出售给了一家国内的高科技上市公司。由此,完成了第一次相对成功的创业经历。 这时的齐跃一直都在寻找新机遇。 齐跃仔细研究过2000年......

阅读全文(3069) | 评论:0

统计应用中的失败案例(转)(2006-11-23 00:08:00)

摘要:统计应用中的失败案例(转)

    我常常说,在中国一直以来有种不好的导向,那就是重视“德先生”而轻视“赛先生”,然而,每次说这番话时,我心里也很明白,“赛先生”在中国的有效利用,恐怕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因为,“Science”并不是那么容易能用好的,这里面有一系列原因,暂不作深入讨论。

  个人感觉到其实社会还是越来越重视统计的,但是,另一种感觉却更为强烈,那就是统计人才的培养与实际脱离甚远,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要么这些“人才”无心于专业学习(因为理论枯燥没趣),从而专业知识肤浅,要么深陷统计不能自拔,构建自己的乌托邦。上次高敏雪老师在本科教学意见会议上提到,统计应该与别的专业相结合,这话我深为赞同(包括王惟等同学我们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完全的共识)。学习中什么最重要?我认为是视角(Perspective),而不是专业知识。学习一定要避免只沉浸在一门学科中,否则长此以往,人的视角必然受限,还自觉得意,认为科学万能。

  说了这么多,给大家看一些案例,看看“调查”这种“科学”的工具,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跳出这些“科学”的怪圈,其实又是何等的容易;总之,“科学”也需要不同视角的仔细检验)

  数理统计是一门科学,但如果应用不当,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结果,下面列举一些失败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1. 数据给企业带来的噩梦

  上海柴远森先生出差来北京的时候,在西单买了一本市场调查的书。3个月以后,他为这本书付出了三十几万元的代价。更可怕的是,这种损失还在继续,除非柴先生的宠物食品公司关门,否则那本书会如同魔咒班般伴随着他的商业生涯。

  “最近两年,宠物食品市场空间增加了两三倍,竞争把很多国内企业逼到了死角。”《中国财富》在2005年北京民间统计调查论坛上见到了柴先生,“渠道相近,谁开发出好的产品,谁就有前途。以前做生意靠经验,我觉得产品设计要建立在科学的调研基础上。去年底,决定开始为产品设计做消费调查。”

  为了能够了解更多的消费信息,柴先生设计了精细的问卷,在上海选择了1000个样本,并且保证所有的抽样在超级市场的宠物组购物人群中产生,内容涉及:价格、包装、食量、周期、口味、配料等6大方面,覆盖了所能想到的全部......

阅读全文(3221)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