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选择(周鸿袆)——象牙塔内外精英的对话主题演讲二(2006-03-28 21:54:00)
摘要:主题演讲二:选择
主讲人:周鸿袆 IDG合伙人、前雅虎中国总裁
周鸿祎:我这人就是老实,刚才主持人说嘉宾不用站起来,我就没有站起来,可随后的嘉宾都站起来了。我先给大家道个歉,刚才我是听了他的话才没有站起来。本来主持人说让我先讲,我这人说话比较糙,扔起块板砖抛砖引玉活跃一下气氛,结果徐老师一块大金砖,我坐在下面听着也都非常引人入胜,结果我在下面听着连自己讲什么都忘了,所以徐老师给我们后来的人压力都很大。我非常赞同徐老师的观点,我觉得所有的成功者或者做很多事情的人他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我自己有自己的几个观点,刚才徐老师给大家煽惑了一下,我就来泼点冷水,别人不想创业我鼓动别人创业,大家想创业来找我投资时,我先给当头打几棒子再泼点冷水,这是我的做事方式,主要是帮助大家寻找一个平衡。说到社团,刚才主持人和我沟通的时候我说对社团也不是很了解,我也属于徐老师说的那种比较变态的人,主要的精力没处发泄,主要用来学习。对社团谈不上发言权,我想谈一下关于大学生的创业和择业的我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我觉得很多人经常写信来问我,是找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是自己创业还是打工,创业做什么能变成丁磊,打工什么时候能赚钱,我每天都收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包括有同学也会问一些具体的提问,比如我这个社团该不该办,这个我没有答案,我只能给大家讲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徐老师主要是谈你未来如何获得成功,也谈到很多机会。我觉得所有这些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基本点就是都有一个价值观,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当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中国很现实。但是,一定要在你大学的时候想明白你真正内心里追求的是什么,你把这个想明白了,有一个价值观,才会比较容易做选择。如果你内心就是想要成为一个教授,就是想出国留洋,就是想做学问,那么,这时候你可能就觉得自己时间不够,就不一定要选择参加社团,如果你就是想做一个商人,想锻炼一下自己与人交际方面的能力,那你可能就会选择参加不同的社团。大家都要来参加社团或是都不参加社团都是同样荒谬的,大家做很多事情其实最痛苦的就是面临选择,你总是无时不在面临选择。
从个人经历来讲,我也不想像祥林嫂那样在这里痛说家史,我觉得,我有一个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就是我明白我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在做选择的时候就......
机会就在每个同学手上(徐小平)——象牙塔内外精英的对话主题演讲一(2006-03-28 21:45:00)
摘要:主题演讲一:机会就在每个同学手上
主讲人:徐小平 新东方教育集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大家下午好,我是新东方的徐小平,大家叫我小平同志。虽然有事,但今天的会我还是很想来,因为我看到所有参会人员均有礼袋赠送,所以我期待着拿一个大礼袋。各个社团的领袖我觉得应该和大家见一见,因为在大学里面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组织一些事,积极丰富校园的文化,然后追求一些创业的梦想,然后“无事生非”……将来一定能成为社会上的风云人物,赞成的热烈鼓掌。在大学里,学习只占1/3或百分之四五十,更多的还有其他的能力证明,比如说交流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团队精神、创业精神、价值观,比如说对MONEY和OPPORUNITY的捕捉,以及对需求的敏锐的反映。实际上技术或者学位,这些只是你大学的一部分,其实我觉得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最最缺少的恰恰是那些懂得市场,理解金钱或者热爱金钱的人。懂得机会,调整价值观,及时和整个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而且时刻保鲜。
我在1978年上的大学,中国所有的转变的故事都可以归纳为一两句话,从别人给你,到你自己去寻找,从国家资源变成了市场需求,从坐在那里等,坐在那里等分配变成了无穷无尽,无限的机会。这种机会你当然需要学习,当然需要学历。恰恰在这个时候对人才的需求,对成功的定义发生了FOUDEMENTAI的变化,这是一个时代对在坐的每位的需求,这就是机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这个时代真的有很多机会,中国整个社会的转变,就是从别人给你到你自己去找,这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这是机会对每个人的考验。我们现在准备大批的钱给大家,但是你得有条件才能给,你有自己的创意,才能给。这个时代真的很多机会。这不是瞎说,在我们身边确实有无数的人从零到巨大的成功,从一无所有到成为时代的骄子。就在过去五六年,三五年发生了这些巨变。这个机会就在每个同学手上。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人得到机会,什么人能成功,资本青睐什么人,然后机会偏爱哪种有才能的人,因为是社团啊,我想强调一点就是要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去参与社团活动,积极的去创意,积极的去思考,积极去捕捉机会。
这里面其中有一个主题就是从官本位到市场本位,从权利本位到金钱本位,从国家到个人的利益的追求。我想证明我的观点了,讲几个小故事,比如说新东方的创始人王强在......
上帝,玉帝;Google,Baidu(转)(2006-03-28 21:24:00)
摘要:
上帝,玉帝;Google,Baidu (转)
最早的时候,上帝很无聊,平时只能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偶尔玩玩超级玛丽,再就是和圣母玛丽亚通通电话。时间长了,这种生活越发枯燥。上帝觉得这样的生活太乏味,于是他说:“要有网”。然后就有了互联网,计算机都可以连在一起,这是第一天。
光是有互联网也不行,起码得有点东西看吧。上帝说:“要有网站”。然后就有了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大小网站,上帝在网站上看新闻、看图片,顺便还到论坛上发发贴,觉得互联网有些意思,这是第二天。
圣母玛丽亚看上帝这两天没怎么打电话,比较生气,威胁上帝说要把互联网毁了,上帝觉得这样不好,于是上帝说:“要有即时通讯”。然后就有了即时通讯软件,上帝和圣母玛丽亚在互联网上视频语音聊天,圣母玛丽亚也觉得互联网很好玩,这是第三天。
网站的数量太多了,也不知道那个网站更好看,上帝觉得这样太杂乱,于是上帝说:“要有导航网站”,然后就有了导航网站,上帝觉得分类目录挺好的,这是第四天。
没想到,网站越来越多,网页也越来越多,找分类目录都找不过来了,上帝觉得比较郁闷,心想找个东西怎么这么难呢?但这难不倒上帝,上帝说:“要有搜索引擎”,然后就有了搜索引擎,上帝使用搜索引擎,很快的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帝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是第五天。
在第一天上帝搞互联网的时候,远在天界东边的玉皇大帝就从千里眼和顺风耳那里得到了线报。玉帝有点迷惑,“这哥们搞什么东东呢?”问了所有神仙,大家都不知道,玉帝觉得这样不行,我们得与时俱进,向西方学习。玉帝说:“要有中国互联网”。于是中国也有了互联网。
第二天,玉帝上互联网,全是英文网站,除了图片以外,什么都看不懂,玉帝很头大。玉帝说:“要有中文网站”。于是中文网站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
第三天,玉帝玩上了QQ,跟王母娘娘聊的很开心。
第四天,中文网站也太多了,看的玉帝眼花缭乱,心情也比较烦乱,就问太白金星怎么办。太白金星这个老家伙说:“好,一得给他们分类,二得推荐些好网站,三得经常有新东西……”玉帝觉得他很罗嗦。玉帝说,你说什么“好一二三”?然后,hao123就解决了玉帝和中国大众上网导航的问题。
第五天,面对几亿的中文网页,虽然有hao......
陈天桥的选择(来自《IT经理世界》)(2006-03-27 19:02:00)
摘要:陈天桥的选择(来自《IT经理世界》)
注:这篇文章让我更加了解陈天桥
重新担任网易公司CEO的丁磊2月24日出现在了北京,在网易2005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及年报发布会的现场,他依然保持着程序员形象,身着蓝色衬衣,头发稍显凌乱。
与丁磊不修边幅的形象相比,网易2005年的财报却非常漂亮:第四季度网易收入达到人民币4.873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2.767亿元,超出了华尔街对它的预期。另外,网易2005年总收入也达到了人民币16.944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76.8%。这家80%收入都来自网络游戏的公司成为了华尔街分析师眼中最会赚钱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其股票在纳斯达克上也飞窜到接近90美元。
4天过后的2月28日,不停地在和自己较劲的上海盛大也发布了2005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年报,其第四季度净亏损人民币5.389亿元的数字让业内一片哗然。而尽管在2005年盛大依然是中国互联网上总收入(18.966亿元人民币)最多的公司;尽管其46%的增长率绝对值并不低,但在资本市场上盛大的股票已经跌落至接近发行价的11美元。
创造了网络游戏新商业模式的盛大,在2005年第四季度反而成了中国概念板块中唯一一个赔钱的公司,而曾经在同一时期被纳斯达克停牌5个月,股价一度只剩下0.64 美元的“垃圾股”网易,如今却追随着盛大的游戏模式使自己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新旗手”。
导致这种戏剧性变化的,也许是盛大在2005年初开始实行的家庭战略。围绕着这个战略,在2005年盛大采取了一些在外界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动作。例如:在二级市场突击收购中国第一大门户网站新浪19.5%的股份;然后将本来每个季度能贡献几亿元的三款MMORPG网络游戏进行免费运营;紧接着进入市场前途模糊的IPTV领域,研发和推广其希望成为家庭互动娱乐中心的“盒子”;进而又提出“用遥控器上网”,希望改变人与互联网接触的方式……
盛大用5年时间挖掘出了网络游戏价值,但是“暴富”之后转瞬之间又要放弃它向新的互动娱乐平台概念迈进。虽然很多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战略,也不会认同这种“跟自己较劲”的做法,但这的确是33岁的盛大董事长兼CEO陈天桥的选择。
这些选择有很多从战略和商业视角的逻辑解释——3C融合的大趋势、互动娱乐的大方向等等,但这些解释大多是预测和猜想的结合体。与很多或成功......
北大4博士——孔庆东(2006-03-26 17:10:00)
摘要:北大4博士——孔庆东
北大盛产博士,国人皆知。但国人未必都知道,有博士文凭,不一定有博士水平,有博士水平,又未必一定要有那张文凭。以下4人都是北大顶尖儿级博士,但他们有的拖延1年才拿文凭,有的历尽周折才获得学位,有的起初根本不要那张废纸,光明正大自称“博士”。下面略述其一鳞一爪,从中可见北大之怪异风采。
红孩儿李书磊
最近经常听见电视里有个女郎浪声浪气地叫着:“舒蕾,舒蕾。”心想书磊师兄莫非又被哪个小狐狸给迷住了?仔细一看,原来电视上出现了一则新广告,名曰“舒蕾焗油博士”。
这回,大名鼎鼎的李书磊,成了广大妇女的头上宝贝,发中宠儿。早在1500多年前,大诗人陶渊明就在思念美人时发出这样的狂想:“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意思是说:“啊呀呀,我的美人啊,我愿意变成你头发上的油脂,随着你的披肩长发到处飘香,但可悲的是美人经常要洗头,用那纯净水把我洗得无影无踪。”如今陶渊明的狂想变成了现实,美人们一天洗十八次头,也洗不去书磊师兄的万缕情丝。
李书磊属于少年得志,人小辈儿大,官高爵显,我等文学青年皆以师兄事之。事之是事之,然而在感觉上,李书磊却怎么看也并不像师兄,连师弟也不像。说得冒犯些,倒有点像师外甥,即某位师姐的高徒,或者令郎。原因在于李书磊长得实在太年轻,说“年轻”还不够准,应该说长得实在“幼稚”。他白白胖胖,嫩嫩乎乎,聊起来口无遮拦,笑起来天真无邪。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个天山童姥,从9岁起就停止发育,永远身如童女。我怀疑书磊也是在9岁左右患了少儿肥胖症,从此他的精神就永远停留在那个纯净的时代。然而,书磊30岁出头,已是司局级高级干部,可见我们的党还是能够准确识别和大胆任用文化战士的,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到处充斥着腐败和黑暗,我们的国家还是大有前途的。
记得刚上北大不久,班主任温儒敏(时任北大中文系主任)说:“你们不要那么狂,今晚我带一位研究生来给你们介绍学习经验。”那时,研究生还是珍稀品种,不像现在养兔子似的一窝一窝的。到了晚上,温老师领来了白白胖胖的大孩子,说:“这就是你们的李书磊大哥哥。”大家顿......
程序员四大忌 你该如何避免呢? (转自CSDN)(2006-03-26 13:22:00)
摘要:程序员四大忌 你该如何避免呢? (转自CSDN)
一忌:轻易言败,没有自信
没有永不放弃精神的程序员,只是一个有程序员名号的假程序员。一个真正的程序员,知道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计其数的困难和问题,可能有极多的挫折和失败,而成功只有一次。
就为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可能连续十几甚至几十小时的坐在计算机前不停的工作。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能又有其它的问题出现。而你要是不能坚持下来,可能从前的一切努力都流失了。轻易言败的人请不要做程序员,你不可能成功。执着是最可贵的。
执着的程序员都是相信自己的人,每时每刻都会鼓励自己,你做的出来,你能解决,你会成功。这样他才能坚持下去。
二忌:浮华不实,自满自大
夸夸奇谈的人不是优秀的程序员。整个程序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学习,应用,再研究学习,再应用的过程。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决不会认为自己足够好了,不需要再提高了。自满自足的人不会是好程序员,会很快落后以致落伍。所以越是优秀的程序员越是感觉自己懂得少,不会在人前故意卖弄,这并不是故作谦虚,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亲自体会才能明白。
浮华的程序员会不懂装懂,不停的强调语言的优劣,平台的好坏。追求所谓最新最时尚的技术,停留在表面问题上。或假做深沉,用不适合的方式做不适合的事情。就像孔已己一样,以为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就是学问。最后是简单的作不好,困难的也作不好。
三忌:死气沉沉,不求甚解
优秀的程序员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程序员。求知欲和创造欲是原动力。有求知欲你才能不停的学习,有创造欲你才能不停的超越自己。死气沉沉的程序员已经对程序设计失去了兴趣,很快就会主动或被迫离开。
创造不是指你要发明什么别人不知道的技术或方法,而是说不能仅仅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之后你才能创造,其实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四忌:强调客观,忽略自身
很多程序员都是在失败的时候强调客观因素,而优秀的程序员的程序员都是先反省自己。要明白自己缺陷,再努力去学习。没有人事事都做的成功,也没有人生来就什么会做。所以失败了,多想想自身的原因,这样你才会不停的进步,而不是留在原地抱怨
......
程序员的七种武器,你有了没有? (来自CSDN)(2006-03-26 13:13:00)
摘要:程序员的七种武器,你有了没有? (来自CSDN)
安安注:这篇文章其实也只不过是把当前的一些主流知识列举了一下,这里的任意一种武器有时都够你花很长的时间去捉摸了。我的观点仍然是先定位好自己的学习方向,然后专心研究这个方向,先宽后广,在广这个方面,不只是专业知识,还包括行业知识, 经济管理、法律甚至天文地理有时都需要了解一下。
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其爆炸式的发展速度使信息技术迅速覆盖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程序员们是这场信息化浪潮的见证者之一,更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这是时代赋予每个程序员的机会和责任。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程序员的职业生涯则是一个要求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不能固步自封。本人在工作期间曾看见过很多程序员只要有闲暇时间就浏览一些没有太大作用的网页,在网上聊天,打游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十分不可取。而另外一种情况是,IT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很多程序员眼花缭乱,什么都想学,却又不知从何学起,今天看看这个,明天学学那个,贪多不熟。
虽然IT技术发展迅速,但很多技术都是有规律可循,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还很通用,可以举一反三。本人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向那些刚刚踏入IT行业的新程序员们或正在迷茫的程序员们推荐程序员必须掌握的七种武器,有了这七种武器,虽不敢说笑傲江湖,但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是可以的。
第一种武器:开发工具
至少熟练掌握两到三种开发工具的使用,这是程序员的立身之本,其中C/C++和JAVA是我重点推荐的开发工具,C/C++以其高效率和高度的灵活性成为开发工具中的利器,很多系统级的软件还是用C/C++编写。而JAVA的跨平台和与WEB很好的结合是JAVA的优势所在,而本人对SUN公司的“网络即计算机”的概念相当欣赏,并相信JAVA即其相关的技术集JAVA One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开发工具之一。其次,如果能掌握一种简便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如VB,PowerBuilder,Delphi,C++ Builder,则更好,这些开发工具减小了开发难度,并能够强化程序员对象模型的概念。另外,需要掌握基本的脚本语言,如shell,perl等,至少能读懂这些脚本代码。
第二种武器:数据库
为什么数据库是如此重要?很多应用程序都是以数据库的数据为中心,而数据库的产......
侯捷的书——小李飞刀的刀(2006-03-24 22:59:00)
摘要: 侯捷其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求甚解。每有会意。击节高歌。欣然忘食。
嗜咖啡。妻严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备而礼之。或置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快。既快而退。曾不吝去留。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曲高和寡。直言罪人。晏如也。
胸有点墨。心无城府。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侯捷语)
有人说“其实侯捷也就是一个写书的”,呵呵,此话也不无道理,侯捷在华中科大的一次与学生“共话IT人生”的交谈中也承认自己由于年龄的原因,在企业里面从事软件开发对自己有点难度(当然,热爱教育也是一方面) ,侯捷的作品主要是计算机方面的,涵盖著、译、评三个方面。
早几年曾经有人把侯捷、李维和蔡学庸称为中国台湾的三大高手(注:本文的高手、专家主要是针对著书立说方面,请勿“钻”) 。侯捷的功力自不用说,他是本文的主角(小李不是主角,小李是上文《老李语录》的主角 );李维任职于Borland,主要的作品大部分同Borland的产品相关,像《Inside VCL(深入核心——VCL架构剖析)》、《Borland传奇》、《面向对象开发实践之路》(有delphi和C# 版)还有Delphi、C++Builder和JBuilder等书籍都比较流行,最近Borland公开出售Delphi IDE生产线,有人给李维的blog留言叫他赶快跳槽,呵呵,真是难为了李维了;蔡学庸,其实他的书我好像很少见到,我看过他的《Sleepless in Java(Java夜未眠)》写的还行,不过大部分都是一些软性文章,阅读起来很轻松,不需要什么阅读门槛。蔡学庸的文章主要都是在《程序员》杂志上看到,记得他曾经在《程序员》杂志上介绍C#的序列文章,觉得很庸俗,但是想一想,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或许还真的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去年《程序员》杂志李建中和Lippman(不用介绍吧,简单说就是《C++ primer》的作者)中外两大高手介绍C++/CLI 序列文章,看的还有点深奥,然而或者过些时候等这种技术成熟普及以后,大......
潘爱民个人经历(来自csdn“潘爱民专栏”)(2006-03-24 12:35:00)
摘要:潘爱民个人经历(来自csdn“潘爱民专栏”)
注:作者仅写到99年的,看来这篇文章写的挺早的。99年以后,潘老师的经历更加精彩,取得了北大计算机博士,翻译了《C++ Primer》第三版,《计算机网络》第四版,《VC++ 技术内幕》第六版等好书,现任职微软亚洲研究院。
中学——程序之初
中学时候还谈不上软件开发,只是凭兴趣编制一些小程序,偶尔也编几个稍大一点的程序。有两件事情特别值得一提:
(1)当时我们只用BAISC,它有一种很特别的程序叫“一行程序”,也就是说,在一行内完成一个程序。因为BASIC语句一行只能容纳254个字符,而且一行内不许使用跳转与判断语句,所以一行程序不能完成很复杂的功能,但是有些有一定规律但又不很规则的图案打印或者计算任务可以由一行程序来完成。这是一种很好的游戏活动,非常适合于中学生的智力开发和锻炼。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类似这种形式的活动。
(2)中学期间我编过几个规模稍大一些的软件,BASIC代码行达到几千行(当时的16位机器内存加起来只有64K,用户程序可用内存不超过30K)。有意思的是,我在程序中还调用了我自己写的一段汇编,这段汇编直接操作图形显示缓冲区,实现图形的快速移动。AppleII机器使用6502处理器,当时也没有学过任何微机和操作系统知识,我记得那时一直不明白寄存器的概念,但是居然也能写出可以运行的汇编代码来,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从这件事情上,我也想到,我们经常听到有关青少年计算机奇迹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他们可以自己编写代码制造病毒,可以攻击网络系统。青少年的想象力很丰富,潜力很大。
中学期间,虽然没有象样的成绩,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我的功课,但是在计算机方面所做的许多工作使我非常充实。不过,因为计算机的神秘性对我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我上大学还是选择了我当时非常钟情的数学——免试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
大学——兴趣
我在大学期间,花在计算机方面的精力要比数学方面多得多,在二年级时候,我有幸进入了南开计算机系模式识别实验室从事软件方面的工作。当时有一台286机器可供我使用,良好的工作条件使我有机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1)学习汇编语言。汇编语言在当时很盛行,我写了不少的汇编程序,连界面(下拉菜单)都用汇编来写,对于10h中断和21h中断中常用的功能非常熟,不需要查参考书就可以写出功能调用来......
《程序员》推荐三味书斋——OO篇(2006-03-23 12:32:00)
摘要:《程序员》推荐三味书斋——OO篇
来自《程序员》2002年第10期
创建人: 《程序员》
安安注:以下人物介绍的时间是文章出版时期。
主持人:熊节(透明):《程序员》杂志社技术编辑,C-View成员。
嘉 宾:孟岩(梦魇):联想公司掌上设备事业部应用开发处任职,C-View成员。与侯捷先生合译了《C++ Standard Library》一书。
王昕(痴人),C-View成员,《The C++ 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译者。
透明:对于面向对象,UML应该是第一要素。自然语言有着极大的不精确性,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不精确性是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如果要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软件系统,这种不精确性也会给软件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带来巨大的麻烦。UML的价值就在于:它比较精确,并且比较形象直观,对于促进开发者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好处的。
梦魇:我目前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UML。在目前的OO领域,UML确实具有标准语言的地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缺点和错误,但是有一种标准语言,总比大家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要强得多。不过在我看来,它最重要的意义也就在于它是公认的标准,大家以它为共同语言进行交流。这并不等同于说UML就是OO,或者不懂UML便不懂OO。
UML是不是OO的核心或者第一要素,我持怀疑态度。我也很怀疑,那些只会画UML图,并自命为“架构师”的人,究竟能否真正设计出精致的系统。
痴人:其实我对于UML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说到底,UML只是一种工具,所谓的OO还是只能存在于开发人员自己的脑袋中。只是为了沟通上的需要,有UML这么一个标准的工具会方便很多。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大家都愿意并且可以很好的交流,直接用代码来沟通也不是一个很坏的主意。
透明:其实我从来都没有认真学过UML,只看过一本《UML参考手册》,是汪颖翻译的电子版。在做项目、写文章、译书的时候,对UML有什么不懂的,就到那本参考手册里面去查查,慢慢也就熟悉了。不过这种学习方式的缺点就是:自己不太用的feature就总也掌握不好。比如用例,我到现在都不太明白。如果是想认真学UML,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三本书《UML参考手册》、《UML用户指南》和《UML和模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