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说张良——“千古谋圣”――张良(2009-10-31 16:03:00)

摘要: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他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等人一起并列为我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 大汉王朝是张良的一座丰碑,这座碑碣篆刻着一代英雄人物的胸襟抱负。楚汉之争,表面是刘项之间的武力角斗,背后却是张良、范增为代表的谋略较量。险象环生的鸿门宴,僵持不下的鸿沟对垒,每到关键时刻,作为谋略家的张良总是中流砥柱,总是这支队伍的决心和方向。 刺嬴未果 浪迹天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张良的第一次亮相就显得光彩照人,不同凡响。张良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登场。张良祖上五世为韩相,虽然父亲早逝,但张良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幸福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大约在张良二十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突然降临,从此张良便有如生活在地狱之中,心里充满仇恨,一心要为韩国报仇复国。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四处寻求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现在,浪迹天涯的张良终于以重金求得他的“荆轲”,一位力贯千钧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动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东方,途经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博浪沙。古代的博浪沙是一片丘陵地带,山上荆棘丛生,沟壑纵横,人烟稀少,异常荒凉。当秦始皇的宝辇经过时,潜伏在此地的张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掷大铁锥偷袭秦始皇的銮驾,遗憾的是,由于距离太远,这一锥“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惊,急忙命令武士向四周搜寻,又传檄天下,在全国上下连续十天大肆搜捕刺客,史载“大索天下,求贼甚急”。结果什么也没有搜查到。张良此后浪迹天涯。 张良虽然年轻,着实不凡。子房一锥,不禁让后人生发万千感慨:“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晚年的张良总结自己的一生,遥想当年,认为自己的刺秦之举足以令“天下震动”。明人陈仁锡则拍案叫绝:“子房一锥,宇宙生色!”在刺杀秦始皇的事迹中,张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一往无前的胆量和勇气,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而一击不中,居然能够全身而退,从容逸去,则简直令人视为奇迹。 圯下拾履 神人赠书“诗仙”李白对张良击嬴的壮举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大加赞赏:“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

阅读全文(2411) | 评论:0

说张良——解读“留候世家”(2009-10-31 15:04:00)

摘要:          解读“留候世家”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其中“世家”记录着活跃在帝王身边的贵族、侯王的兴衰史,《留候世家》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留候就是指有着“汉初第一谋臣”之称的张良。

  张良、萧何、韩信被史家誉为“汉初三杰”。萧何为刘邦的幕僚长,位列第一功臣,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乐观,最后被刘邦所猜疑,被捕下狱,险些治罪;韩信拥有重兵,战功赫赫,但素来被刘邦所猜忌,最终难逃被诛杀的厄运,可悲可叹;唯有“谋臣中的第一高人”张良,在汉初帝王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王者师”的角色,始终受到刘邦的尊重,以至于成为古往今来能够运用政治智慧来保护自己的范例。

  司马迁在《留候世家》的记述中,文学色彩并不是多浓厚,前后都是运用了一种平淡朴实的笔法,描述了张良如何从一个拥有报国之志的青年,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汉王出谋划策,争夺天下,然后在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又急流勇退的传奇而又富有智慧的一生。民初史学家李景星在其《四史评议》一书中论曰:“史传例不称字,而《留侯世家》独称字,以高帝常字之也。凡此,皆太史公推重子房处。盖子房乃汉初第一谋臣,又为谋臣中第一高人,其策谋甚多……”又曰:“《留候世家》尤妙在‘老人授书’及‘四皓定太子’两段,全于淡处着笔,虚处传神,使留候的逸情高致一一托出,信乎其为文字中之神品也。”

  《圯上逢黄石公》一段,有传奇色彩,但司马迁未加任何修饰,就像给我们讲述一个很亲近很实在的故事。张良桥上遇黄石公,正是自己的理想抱负遭受挫折的时候。他博浪沙击杀秦始皇不成,历经十年磨难,巧遇黄石公,从为老人拾鞋穿鞋,几次相会,到老人赠书,展示出张良的不凡气量和隐忍有容的人格魅力,也说明了张良已经从一个江湖的豪侠之士,变成了一个成熟、深沉、机智识变的不平凡人物,为后来成为“王者师”埋下了伏笔。

  《谏止复立六国》是张良政治智慧的一个出色表现。当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荣城,忧心如焚,急不可待的寻求破楚的良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提出了重新封立六国,想借助六国君臣百姓的力量来削弱楚国。刘邦把握不准,就去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当时就对这一决策进行了否决,并且针锋相对的论证了这一策略的不可行性,同时指出了这一策略失误的八条原因。

  张良巧妙地以商汤伐夏桀而仍......

阅读全文(3167) | 评论:0

说张良——《留侯论》(2009-10-31 11:25:00)

摘要:(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译文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张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了。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他们各自都有不......

阅读全文(1642) | 评论:0

说张良——不可鄙薄汉张良(2009-10-31 11:07:00)

摘要:读了周骋(菜九段)先生的《千古谁识汉张良》,有些不同看法,提出于此,向周先生和诸位同好请教。

关于张良的功劳,如周先生说,《功臣表》里记得清清楚楚,“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徒下韩国。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解上与项羽之郤。汉王请汉中地。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但以上所说张良功劳,有具体的也有概括性的,周先生对此认识并不清楚。《功臣表》中张良的具体功劳,也如周所说:“一是下南阳,二是攻武关,三是鸿门解难,四是多要了汉中一郡。”本来周也承认:“这四件功劳确实非常人所能及”。

但却又说:这“只是出谋划策,而不及其他,与决胜千里挨不边”。则难以让人理解。“出谋划策”在战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概周先生比我更清楚,我不想多说什么。

《功臣表》中张良的概括性功劳,就是“常计谋平天下”。但周先生对此却说:“可大可小,在平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的事是有的,谋大谋小,谋好谋歹,则可另议,但可以肯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计谋,否则就直接讲就是了。”这种说法也很不妥当。如果“可大可小”,岂不是说有个小功劳便可记为“常计谋平天下”?实际上,由于张良的功劳太多,无法在《功臣表》中一一列示,因此司马迁用“常计谋平天下”来概括。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汉元年,示齐反书给项羽,使项羽无心西向,而专心“北击齐”,刘邦得以顺利出兵东向;(二)汉二年,在下邑,为刘邦出计策,建议重用、联络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卒破楚,此三人之力也”;(三)汉三年,力阻刘邦放弃郦食其所提立六国后的错误主张;(四)汉四年,劝刘邦立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局势:(五)汉五年,建议刘邦封韩信、彭越,以调动两人率军前来会师,汉得以破楚于垓下。

张良的这五项谋略功劳,刘邦集团内恐无人能及。这五项功劳加上周先生所列的“四件功劳”,足可证明张良对于刘邦取得天下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周先生对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视而不见,说什么“如果真有什么决胜千里的计谋,《功臣表》里应该不会不记。之所以不记,是确实没什么可记,只好空缺,留给后人无限想象,大家胡编乱道可矣。”请问,以上五项功劳《功臣表》记得下吗?《留侯世家》所记难道就不算功劳?

但周先生又说,张良只是出谋划策而已,与“决胜千里挨不(上)边”。其实,对”......

阅读全文(2109) | 评论:0

说张良——话说张良(2009-10-31 11:01:00)

摘要:张良张子房,无疑是刘邦争得天下的第一功臣。这点,刘邦自己也供认不讳:“我能取得天下,第一要归功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子房。”    那么张良倒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王安石有诗为证:“留侯美好如妇人”,说张良长得容貌清秀像女人。用我们的话说张良是个十足的“帅哥”。记得黄石老人授《太公兵法》给张良的时候,称呼良为“小伙子”。其实那年张良已年近三十五岁了,在他们那个年代的这个年纪,怎么都该称作“中年人”了吧。可见,张良是个面净脸白的俊男。    张良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非常推崇老子讲的道教,并且还把“道”与百姓的生活紧密地相连了。于是就有了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道义”。    “子房啊,你说怎么办呀。”刘邦担心道,“明天我就要去赴鸿门宴了,可是我的心理总是没个底,还一直扑通扑通地直跳。”     张良安慰道:“沛公,明天你一到宴会就要一口咬定,你是没有不顾道义的地方。虽然楚怀王有言在先谁先进关中,谁可作关中王。但是你先入了宫,咸阳宫里的珠宝和女人,你一样都没动。你留在这里,就是等着项羽入宫来的。”    张良看到了刘邦明亮的眼珠里闪过了一丝喜色。继续说道:“没事,你要是害怕,就一味地笑脸相迎。俗话说,‘迎面不打笑脸人’。再则,我就坐在你身边,到时有什么变故可看我脸色行事。”    一番话,说得在情在理,把个刘邦都说得有了笑容。刘邦顿时所有的顾虑都全消了,胆子也壮大了不少。精心准备了一番,去迎接一场宴会的风波,暂且不提。    再说交战双方签定盟约后,项羽交还了刘邦的老父和妻子,引兵东去。    张良说道:“现在项羽虎落平原,正是灭掉他的大好机会,不要‘放虎归山’啊。”   “不行,我和项羽说好的。我现在去追打项羽啊,别人会说我没有道义的。”刘邦辩解道,“他们会说我背约!”    张良反问道:“创大业者不拘小节,只要把项羽灭掉,天下就是你的了,天下还有谁敢说您背约?”    刘邦乍一听,这话中听。刘邦其实最得意自己的地方就是脑子转得快,这次也不例外。对呀,一句话惊醒我梦中人。现在到手的可还是一只肥羊,要是放跑了的话,说不定改......

阅读全文(1809) | 评论:0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八(2009-10-30 00:33:00)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影评2则 --  肖申克的救赎——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你。
《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三遍,这部电影已经被人说烂了。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看了很多关于该片的影评,总觉得还有些东西没有说出来,而且自己也只能体会,不能言说,不久前了解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忽然有些东西在心中明朗了,我感到必须写出来,但是这些体悟仍然不明确,只能尽力自己组织,为了这样一部优秀的,必将作为经典留传的电影。
   电影中的鲨堡监狱,无疑可以看作是导演或者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的良苦用心,通过各种宏观到微观的细节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监狱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等级分明,人物详尽,各司其职,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在其下也有着很具影响的潜规则。可以说鲨堡监狱从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给观众带来了更广阔的遐想,表现了更强劲张力,这里导演利用这种“用小社会映射大世界”的遐想和张力,把我们每个观赏者无意识的带入了他预设的大前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大监狱”,这样以便表述,并使观众容易理解作者和导演的理念。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宗教气息很浓的电影,进入监狱是因为犯罪,暗示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嘴来倒这里的”,这样一种原罪意识。残暴的狱警海利无疑形同魔鬼,同性恋包格斯在多次强暴安迪并对安迪凶狠的施虐到最后被狱警海利打成“下半辈子靠吸管进食”的残废,象征着:“如果背负着原罪不追求救赎,反而罪中犯罪,一定会被打入地狱,受魔鬼的折磨”,不包格斯无疑是丧失自我,沉落堕落,并且在罪中犯罪的,终于被海利打成残疾,这一段不仅仅是让观众感到大快人心事,同时也是对西方观众的警诫。
   那么,救赎之道在哪里呢? 
  安迪在油刷房顶时冒着被残暴狱警推下房顶的危险声称自己可以填报报税表单帮助逃税,条件是请他的“同事”,他用了这个词,喝几瓶啤酒。我在看到狱警海利揪住安迪的衣服把他推出房顶的时候,实实在在的捏了一把汗,但提姆罗宾斯饰演的安迪只是脸色微变,依然那么冷静只是加快了语速说“我可以为你填单,完全合法,税务局拿不到一分钱。”冷静的完全不像是一个身处险境的弱者,更像是一个
   我只能说,这已经是一种境界,正是马斯洛所说的那种“自我实现”的状态,一个人忘记了困......

阅读全文(2831) | 评论:0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七——这样的电影,无论评论以什么名字出现都是多余(2009-10-29 23:55:00)

摘要:这样的电影,无论评论以什么名字出现都是多余 我大约一直就后知后觉。总是待一件事落定,或者一阵风潮刮过,才恍然发现曾经那样风云变幻过。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3年在美公映,距今有五分之一个甲子的时间。而我第一次看也是在四年前,从TWT下载,下了两个多小时,再看了两个多小时,累得像一滩泥。索性记性不够好,才给这次复习留了一点新鲜感。
什么才是好看的电影呢。有画面有对白有结构有隐喻才是好电影?我是个外行,没有发言权。我重看《肖》的时候,眼帘受到了冲击,精神得到了抚慰,求知得到了满足,最后还试图写篇蹩脚的影评——这样可以算是好影片了吧。有时你说不出它的好,那才是真的好了。这就跟恋爱一样,你搞不懂爱上了她的什么地方,却魂牵梦绕。相信我吧,你是爱上她了。
  《肖》正是这样一部值得一提的电影。它改编自惊悚大师史蒂芬·金的小说。结构非常明晰,两条线平行地把故事交待得十分熨贴。一条是安迪遭遇的发展,另一条是瑞得旁白的切入,观众一看就明白。这和同样来自史蒂芬·金小说的《秘窗》不同,虽然强尼戴普演技精湛,我还是看得云山雾罩。

  安迪是年轻有为的银行家,涉嫌谋杀妻子与她的情人,被判了两个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里的高墙里,‘他看上去就与众不同’,挖掘了一条通向自由的地道,成功越狱。瑞得终于获得假释,两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上重逢,同时获得了救赎。影片里唯一的爱情就是背叛。安迪不是直接的杀妻凶手,心理却背着沉重的枷锁。而这种挣脱最后并不是用法律宣告无罪的方式达成的,他采取了完全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来逾越这座墙,来争取自由。‘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这颇耐人寻味,强权与体制无处不在,大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就是在奸污少数人的民意;个人渺小与胆怯,虚伪与懦弱:最困难的其实是让如何自己的心灵得到拯救。
  往大的方面看,在肖申克这座黑暗罪恶野蛮充塞的监狱里,在安迪和瑞德自救的同时,这座监狱也得到了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当安迪用替警官逃税为伙伴换来啤酒时,当安迪开办图书馆和讲习班的时候,当监狱上空飘起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一切都充满了美好与希望。警官的被捕与典狱长的自杀......

阅读全文(2156) | 评论:0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六(2009-10-29 23:54:00)

摘要:                关于救赎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若干年前,我是一个学生。在校园旁边那破败的影碟出租屋里,一部叫做《刺激九五》的电影,让我久久难以释怀。如此恶俗的片名,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劣等AV,但细细品味那甘醴般的情节,却让人如同饮干了最后一杯美酒,心怀喜悦,又怅然若失。
    多年后,我已经毕业。夜里,卸下一天的疲惫,半躺在由无数啤酒瓶堆积而成的“床”上,在胸前的笔记本里点开这部电影,熟悉的旋律,再一次缓缓响起。顺手启开一个瓶啤酒,一口口的灌着自己,这时,仿佛手中的啤酒,就是安迪用智慧和勇气换来的那瓶Tiger。
    电影的原名是《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也许翻译成《肖申克的救赎》更为合理,但我却不得不感谢将其翻译成《刺激九五》的台湾盗版商,是你们让中国的普通观众能看到一部如此精彩的影片。
    Shawshank(肖申克),是一座监狱,台湾碟翻译成“鲨堡”,看似毫无道理,却也意味悠长:肖申克监狱,不正是一座 “关着鲨鱼的堡垒”吗。
    我始终认为,影片既不像片商标榜的那样,是部惊悚片,也不像无数专业影评人评论的那样,是部励志片。在我心中,它只是一部好电影,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好电影,仅此而已。
如若问我影片为何打动我,我会毫不忧郁的写下:希望、自由。
                关于希望
    至今记得,瑞德与安迪的一段关于希望的对白,并奉为经典。
    安迪:......

阅读全文(1732) | 评论:0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五(2009-10-29 23:44:00)

摘要:心灵的救赎
――从《刺激1995》到《肖申克的救赎》 2001年,那时候不像现在遍地都是经典名片的DVD,那时候能找到一部心仪的电影的VCD就如获至宝一样。所以杂志上说的大多数影片都还停留在传说中的地位。就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凭借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那部口碑相传的传说中的影片,那时它的译名是《刺激1995》。那时候,知道它存在的人,其实并没有几个。

2005年,这个影像资讯泛滥的年代,遍地都是经典名片的DVD。越来越多的影迷认识到了一部影片的伟大性并自发的把它封为了影史上最大的无冕之王。这时候,它也恢复了原本的片名――《肖申克的救赎》。这时候,不知道它的人,恐怕也没有几个了。

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辉往往要在时间的打磨下才能完全展露锋芒。1994年,《肖申克的救赎》与《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三分天下竞争奥斯卡,代表整个美国精神的阿甘捧走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影片的桂冠,而昆汀也在之后的戛纳电影节上得到了更大的补偿――《低俗小说》斩获了象征艺术电影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大奖。唯有《肖申克的救赎》,提名若干项最终却一无所获。如果从一个较为功利的角度来看,这个结果无疑让人觉得非常不值。所以在此之后,它不可避免的沉寂了一段时间。

其实我对此片感情的起伏,基本上是它在大众影迷中遭遇的浓缩。从《刺激1995》到《肖申克的救赎》,不光是片名的简单转变。在我的心里,代表着一个质的飞跃。

我时常会想,是一股什么样的底蕴或者是人文力量支持着这部作品从沉寂中缓缓上升,直到升华成为神话为止。如果说只是那个震撼的结尾抬深了整个影片显然欠妥,因为早在《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就已经把越狱的传奇故事描写到了极致,而且从来没有只有结局出彩的电影能被如此加冕。如果简单的归结为希望的力量自然也是单薄的,希望如果失去了支持的动力,也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第一遍看完后觉得有外界对它的评价有点太过,觉得如果没有结局的支持全片显得空洞了许多,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男人在狱中的遭遇吧!

那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由于当初的自己心灵上的某些东西尚未成熟,所以无法直接从影像上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含义,自然就忽视了最昭示人性的精髓的地方。但在第若干次重温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自己被击中了。按理来说早就烂熟于心的剧情应该无法再激荡起内心太大的......

阅读全文(1673) | 评论:0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四(2009-10-29 23:36:00)

摘要: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描绘了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总裁,被冤枉杀害妻子及她情人,而背判终身监禁,并在19年后从肖申克监狱成功越狱的故事。
  
  
  
  本片以第三人称自述的方式深刻刻画了几个典型人物。并在忠实原著故事的同时,对人物做了适当的的特写和夸张。安迪的执着和慧黠;瑞德的理性和热情;布鲁斯的机械与悲切;狱长诺顿的阴毒,恶狠;狱警海利的残暴与血性。……都通过其谈话和行为,紧紧依靠本片线索,为故事展开铺垫。
  
  
  
   ㈠主题
  
  自由和希望是影片《肖》的线索,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取决于他潜在的希望有多远大。安迪没有做无畏的反抗现实的行为,而是以意志和理性支配行动,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权利——自由。狱中的他为犯人争取权利,也在不断的给他们以“自由时刻”。肖申克充盈着满目的教条,体制,压迫。和那一个个屈服于制度化的心灵。导演是以一个监狱,折射出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服从和驯化,还有巨大的商业压力下,每个人无奈的制度化生活。正如瑞德所说的“你看那灰暗的高墙。刚开始,你厌倦他,逃避他,后来渐渐习惯,最后便彻底依赖他,这就是被体制化了。”
  
  
  
  监狱束缚的仅是人的肉体,而体制束缚的是人的灵魂。在狱中,安迪的灵魂仿佛对着自己残虐的肉体微笑。因为他的希望,是肃杀的灰墙无法阻挡的,是哑寂的囚房无法泯灭的。斯蒂芬·金使安迪成为一个精神化身,他代表离了全人类反抗困缚,不屈向前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被挖掘出来,感化读者。
  
  
  
  本片上映后,赢得了当年奥斯卡七项提名,但由于略逊于《阿甘正传》而无缘大奖。这也成为影史上的一个遗憾,使人们争论至今。
  
  
  
   ㈡音乐
  
   音乐的运用简洁,恰当。本片三次展现“自由时刻”都使用了舒缓的音乐。
  
  
  
  第一处:金色的夕阳,漫洒在黑漆的屋顶上。没个犯人都安逸的享受安迪几乎用生命换来的冰啤酒,表情是那样恬适,淡定。“仿佛自由人在修葺自家屋顶一样”这时,一段优美的音乐缓缓奏起,响跫在天空中,人们眉宇见流露出自由的目光。......

阅读全文(180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