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他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等人一起并列为我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
大汉王朝是张良的一座丰碑,这座碑碣篆刻着一代英雄人物的胸襟抱负。楚汉之争,表面是刘项之间的武力角斗,背后却是张良、范增为代表的谋略较量。险象环生的鸿门宴,僵持不下的鸿沟对垒,每到关键时刻,作为谋略家的张良总是中流砥柱,总是这支队伍的决心和方向。
刺嬴未果 浪迹天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张良的第一次亮相就显得光彩照人,不同凡响。张良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登场。张良祖上五世为韩相,虽然父亲早逝,但张良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幸福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大约在张良二十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突然降临,从此张良便有如生活在地狱之中,心里充满仇恨,一心要为韩国报仇复国。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四处寻求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现在,浪迹天涯的张良终于以重金求得他的“荆轲”,一位力贯千钧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动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东方,途经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博浪沙。古代的博浪沙是一片丘陵地带,山上荆棘丛生,沟壑纵横,人烟稀少,异常荒凉。当秦始皇的宝辇经过时,潜伏在此地的张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掷大铁锥偷袭秦始皇的銮驾,遗憾的是,由于距离太远,这一锥“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惊,急忙命令武士向四周搜寻,又传檄天下,在全国上下连续十天大肆搜捕刺客,史载“大索天下,求贼甚急”。结果什么也没有搜查到。张良此后浪迹天涯。
张良虽然年轻,着实不凡。子房一锥,不禁让后人生发万千感慨:“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晚年的张良总结自己的一生,遥想当年,认为自己的刺秦之举足以令“天下震动”。明人陈仁锡则拍案叫绝:“子房一锥,宇宙生色!”在刺杀秦始皇的事迹中,张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一往无前的胆量和勇气,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而一击不中,居然能够全身而退,从容逸去,则简直令人视为奇迹。
圯下拾履 神人赠书“诗仙”李白对张良击嬴的壮举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大加赞赏:“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张良击嬴未获成功,便隐姓埋名,藏在一个名为“下邳”的地方。那是成就他的好地方,黄淮平原的坦荡拓展着他的心胸,风靡朝野的黄老思想渐次丰富他的学问。这个过程是由张良圯下拾履演绎的经典故事开始的。《史记》等史籍对这个传说有详细记载,智慧来自神助的传说使张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有一日,张良来到下邳的一座桥上游玩。经过一位身着粗布短衣的白发老人面前时,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然后看了看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闻听此言,张良先是一怔,继而大怒,这老头,如此无礼!但见对方年老,就忍气吞声地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又得寸进尺地抬起脚来:“伺候我穿鞋!”张良心想,鞋都替你拾了,索性好事做到底,便跪下来伺候老头子穿鞋。老头伸脚接鞋穿上,呵呵一笑,扬长而去。张良目送老头远去,觉得这个老头有些不可思议,定非常人。正思量间,老头又返回来了,对张良说:“你小子不错,孺子可教!五天后,你还来这里见我。”张良又惊又喜,连忙毕恭毕敬地跪下来说:“诺!”
五天后的一大早,张良依约来到桥上,谁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满脸怒色地说:“年轻人和老年人相约,怎么能迟到呢?回去!五天后再来!”
就这样又过了五天,张良鸡鸣之时就前去赴约,但还是迟到了,老人一见到他就骂:“又迟到了!你这是怎么回事!”又让他过五天再来。这一次,张良半夜就出发,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张良的真诚经受住了老人一连串的考验,老人笑着说:“理当如此!”随即掏出一篇竹简授予张良:“熟读这部书,便可以为帝王之师。”说完飘然而去。
天亮后,张良发现老人送的书竟然是他梦寐以求的《太公兵法》,传说此书是西周姜子牙所著;而那神秘老人即是传说中的“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后,“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圯下拾履、神人授书的经历,奇人、奇事、奇书,一应俱全,可谓不折不扣的“奇遇”。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记录了关于神秘老人“黄石公”的传闻,并发表评论道:“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物”,也就是灵物、精怪。智者认为世上没有鬼神,不过精怪或许还是有的,然而就算有精怪吧,留侯张良所见到的那个老者,居然还授予他一部奇书,这难道不是奇事一桩么!高祖刘邦一生曾多次陷入困境,往往靠张良所献奇策,才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这难道都是人力所致么!
且不论《太公兵法》的实际情况如何,张良在下邳隐居避祸的那段时日,对道家学说,实际上是既服膺又喜爱,“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的求知精神使他思想大变,逐渐趋于成熟,并形成以《太公兵法》为名的一套“君人南面之术”,立志要做“王者师”。
张良前后思想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早年张良尚武“任侠”,并曾“学礼淮阳”。现在张良认识到刺嬴的手段只是徒逞血气之勇,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复韩的目标。于是从“任侠”的层次提升为“兵法”的层次,从行动的层次提升到思想的层次,即所谓“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类。
张良是由潜学了黄老思想后获取方法论的,这使他获益匪浅,受用终身;黄老之术也使他如获至宝,并后来把它运用至精。张良跟随了刘邦以后,运筹帷幄,南征北战,文韬武略,百战不殆,最终辅就了刘氏的一代帝业。
功成身退 独善其身张良的事迹,笼罩着一股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息;张良的行踪,飘忽不定,神出鬼没,用孔子当年形容老子的话说,“其犹龙乎”;张良的一生,不断地有些“奇遇”,总有机会与侠客、精怪、神仙等打交道。这个明显的特点在汉初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是少有的。
张良之“奇”,颇有一种“超然拔俗”、“闲云野鹤”的气象。张良的气质,在“王者之师”以外,的确还有“方外之士”的味道;张良的行动,往往携带着一个超世俗的世界作为背景。这使他与刘邦手下那些以建功立业、裂土封侯为最高人生目标的将士谋臣似乎大异其趣。综观张良一生,他为汉王朝平定天下指谋划策,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令汉军得以脱困,为与项羽争天下打下根基;又劝止刘邦封六国之后为王,止住了民心的暗涌;鸿门宴前拉拢了项梁保住了刘邦的性命;几次为刘邦挽回军心;为刘邦确立了太子,避免了夺嗣的危机;鸿沟议和后,力谏刘邦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追击楚军,勿使纵虎归山……功勋之巨,恐不让萧何、韩信。封侯时,他甘自退让,婉拒万户侯,只受留县一地,刘邦封其为留侯。
历代君王在创业打江山的时候,正是用人之际,他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时会得到尊重和重视。然而,一旦乾坤既定之后,君主们便会怀疑昔日的功臣“功高盖主”,“卸磨杀驴”则是必然的。历史上开国功臣大多数结局都很悲惨,善始善终者能有几人呢?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呢?一言以蔽之,“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也”。在功成名就之后,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张良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却激流勇退,称病不上朝,过起了闭门谢客的隐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张良便向刘邦表示,从此以后想学习“辟谷”(“辟谷”就是不吃饭)、“轻身”之术,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后,张良便借口体弱多病,逐渐淡出官场,不再过问政事。诚然,张良的这些作为都是表面现象,是其“明哲保身”之举。其实,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张良早就了然于心。故而,功成名就之后,张良见好就收,聪明地“拍屁股走人”,去学道,去游冶,逐渐“名正言顺”地从官场中退出,张良之韬略不可谓不佳,也正是他的“深谙天道”才使其有个善始善终的结局。当初,张良曾劝韩信也要功成身退,可惜的是韩信不听劝告。直到人头落地之前,韩信才悟透张良的苦心,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岂不哀哉!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一再重演,但飞蛾扑火的事情却从来不曾少过。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人为人,有人为己,无论为什么,结果都差不多。是这些人都不如张良聪明吗?显然不能这样武断。要知道,中国的士人大都深谙历史,对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们都懂,最差的结果是什么也都明白。所以等到人头落地的那一天,只有人羡慕张良的洒脱,但却少有人抱怨没有前车之鉴。我甚至相信,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结果可能还是一样,因为中国从来就不少舍身取义、舍身逐利的人。三国时期的刘劭在其《人物志》中说“思通道化,策计奇妙,是为术家”,私下里以为,张良正是刘劭《人物志》中所说的“术家”。他看破世间的机关,优游于人世,“立言、立德、立功”,令后人称羡不已。呜呼!纵观千古,真正能顺应天道做到“功成,名遂,身退”的又复有几人?念此不禁令人长嗟不已。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当中,总结留侯张良的功绩说:“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这短短的三十一个字,如此精到地归纳出了张良独特的行事风格,也让人不得不歆羡神机妙算的留侯大人那超然的风骨。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谋略家灿若星辰,但张良的这种于幽冥之际决嫌定疑、做最小的动作以博取最大的收效的谋略风格,可以说是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化境。天下汹汹,各为其主。张良是一个“优美的”战略家,在战略实践活动中是何等潇洒俊逸!
余 论道家的“功成身退”,其最深刻的一面,在于最终退出这个气象万千的世界、五彩缤纷的人生,也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生的顶点,是生命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瞬间,只有懂得死的人才真正地懂得生。
《史记?留侯列传》写张良之死,只用了四个字:“后八年卒。”妙极!司马迁写得极妙,张良死得也极妙。自古艰难惟一死。死得干净利落尤其难上加难。有人死得无可奈何,有人死得恋恋不舍,有人死得惊天动地,有人死得拖泥带水。张良却如此这般无声无息、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地离开了那个尘世,其形象已经神化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成为了如文天祥《正气歌》赞颂的“天地正气”,孟子所云的“浩然之气”。其“时穷节乃见”的亮节,其“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的风范,如“河岳”、“日星”,比之其所开创的王朝霸业更见光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