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张良——不可鄙薄汉张良2009-10-31 11:07: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edwardguo/49965.html

分享到:

读了周骋(菜九段)先生的《千古谁识汉张良》,有些不同看法,提出于此,向周先生和诸位同好请教。

关于张良的功劳,如周先生说,《功臣表》里记得清清楚楚,“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徒下韩国。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解上与项羽之郤。汉王请汉中地。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但以上所说张良功劳,有具体的也有概括性的,周先生对此认识并不清楚。《功臣表》中张良的具体功劳,也如周所说:“一是下南阳,二是攻武关,三是鸿门解难,四是多要了汉中一郡。”本来周也承认:“这四件功劳确实非常人所能及”。

但却又说:这“只是出谋划策,而不及其他,与决胜千里挨不边”。则难以让人理解。“出谋划策”在战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概周先生比我更清楚,我不想多说什么。

《功臣表》中张良的概括性功劳,就是“常计谋平天下”。但周先生对此却说:“可大可小,在平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的事是有的,谋大谋小,谋好谋歹,则可另议,但可以肯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计谋,否则就直接讲就是了。”这种说法也很不妥当。如果“可大可小”,岂不是说有个小功劳便可记为“常计谋平天下”?实际上,由于张良的功劳太多,无法在《功臣表》中一一列示,因此司马迁用“常计谋平天下”来概括。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汉元年,示齐反书给项羽,使项羽无心西向,而专心“北击齐”,刘邦得以顺利出兵东向;(二)汉二年,在下邑,为刘邦出计策,建议重用、联络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卒破楚,此三人之力也”;(三)汉三年,力阻刘邦放弃郦食其所提立六国后的错误主张;(四)汉四年,劝刘邦立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局势:(五)汉五年,建议刘邦封韩信、彭越,以调动两人率军前来会师,汉得以破楚于垓下。

张良的这五项谋略功劳,刘邦集团内恐无人能及。这五项功劳加上周先生所列的“四件功劳”,足可证明张良对于刘邦取得天下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周先生对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视而不见,说什么“如果真有什么决胜千里的计谋,《功臣表》里应该不会不记。之所以不记,是确实没什么可记,只好空缺,留给后人无限想象,大家胡编乱道可矣。”请问,以上五项功劳《功臣表》记得下吗?《留侯世家》所记难道就不算功劳?

但周先生又说,张良只是出谋划策而已,与“决胜千里挨不(上)边”。其实,对”决胜千里之外”的理解,不能太死板,“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的意思就是:“运筹策”而决定胜负。可见,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符合事实的。

至于周先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周先生谦虚自白),说张良离开刘邦东返,是因张良估计到刘邦气运不继会困死川中,这种说法我也不敢苟同。周先生说张良劝刘邦烧了栈道,断了刘邦的归路。其实,栈道是人建的,能烧掉就能再重建。周说“明修栈道”无其事,这实值得商榷。刘邦后来就是修了栈道后进军关中的,只是到了陈仓,章邯军塞要道,刘邦得赵衍指出另一条路,才杀回关中。如果刘邦确实没有修栈道,那也说明除栈道外另有路可通关中。因为赵衍为刘邦指出路是在刘邦往关上的途中,这《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得很清楚。可见周先生的说法实在冤枉了张良。

周先生还说什么张良不在刘邦身边时,刘邦从未吃过败仗;张良在身边,刘邦与项羽作战作战连败。这种说法也是偏见。刘邦顺利入关,得益于张良不少,这是周先生也不得不承认的。由此可知周说之谬。而刘邦打仗是胜是负,不仅要看张良在不在身边,还要看对手是谁。周先生只说刘邦胜负却不考虑其对手,论说难免不周。周又说张良“指导作战”不行,这更是偏离了“运筹策”的论题……周说不当之处还不止这些,就不一一争辨了。

总之,张良不愧为“汉初三杰”第一人,今人“不可鄙薄汉张良”!

阅读(2109)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