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说张良——韩信张良不同人生结局为后世说明了什么?(2009-10-31 17:33:00)

摘要:韩信、张良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均为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俩功成名就之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是心高气傲、好大喜功、贪图富贵,随被刘邦诛灭三族,演绎出一场极其惨烈的悲剧;一个是心怀坦诚、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后归隐山林博得善终,给世人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公元前206年,韩信投奔刘邦,不为重用,遂弃汉东归,行至寒溪,突遇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萧何趁着月夜追至河边,将韩信力劝回到汉中。于是,刘邦筑坛拜将,韩信遂统帅三军,全力辅佐刘邦,名修栈道,暗渡陈仓,后一举平定三秦,击败项羽,建立了辉煌四百年的汉家基业。 不可否认,韩信为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拜将坛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见证。然而刘邦当年“择良日,设坛场,拜大将”,但结果呢?“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空月剑光寒”,拜将坛石碑上镌刻的这句诗,无情地向世人揭示了大将韩信的悲惨结局。 想当年,韩信拥兵十万,叱咤疆场,屡出奇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尤为垓下一战,一举击败楚霸王项羽,更是威震海内,名扬天下。尽管韩信曾说过“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足见他头脑清醒,完全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然而他却为何不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解甲归田,以避免自己的灭顶之灾呢? 韩信曾在刘邦拜将时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他贪图富贵之心充分暴露在刘邦面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动机,也就对自己已预见的结局心存侥幸、无所谓了。也正是他的言行不检点,祸从口出,才引火烧身,使得刘邦心中积下了怨恨,从而为他的悲剧人生种下了苦果、埋下了伏笔。 试想,这种赤裸裸的言行举止,又怎能使刘邦放心?故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立即封韩信为楚王,以满足他那颗贪婪的心。然而,好景不长,刘邦就借口游云梦泽大会诸侯,一举将韩信拿下,后贬为淮阴侯。但他却仍不知悔悟、自省,反而对汉高祖怨恨更深,以致称病不朝,终于落得个被诛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再说张良是秦汉之际最出色的谋略家,也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终的人。他虽身居乱世,却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毅然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

阅读全文(3370) | 评论:1

说张良——晓晓说张良(2009-10-31 17:18:00)

摘要:立志篇
弱冠公子昆仑胆,踌躇誓把秦王刺。
铁锥侠客仗义助,功败垂成江湖匿。
[/COLOR]

据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秦王一生遭遇了三次刺杀,虽然都能死里逃生,可也谓九死一生。那么这三位刺客是谁呢?第一位是受雇于燕太子丹而图穷匕现的荆柯,第二位是为报好友(荆柯)之仇的高渐离,那么第三位博浪沙铁椎刺秦王的无名勇士又是谁呢?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位勇士的名字,不过真正想刺杀秦王的却是一位弱冠公子姬良。
张良,原名为姬良。其父兄在韩国五代拜相,可谓权倾朝野,万人敬仰。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入韩城,血洗韩国贵族。姬家上下,唯有姬良幸免于难。国破家亡,城春草木,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土,张良满心里都是国仇家恨。公元前218年,姬良得铁椎侠客的仗义相助,策谋行刺。岂料密有一疏,功败垂成,为躲避秦军的追捕而隐姓埋名,逃荒南蛮。也就是那时起,世上少了一位姬良,而多了一位张良。



发奋篇
翩翩君子儒雅客,桥畔拾履得天书。
运筹帷幄张良计,斗转乾坤换星辰。
[/COLOR]

行刺失败之后,张良遇到一生最重要的二个人,一个就是授予《太公兵法》的黄石公,另一位就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然此为后话。
张良进履的传说一直为后人引为佳话。据传说,一日张良信步桥畔,见一老者落履,便为其拾履。岂料老者又故意让张良三次为其进履,老者见张良乃儒子可教,即相约5日后的破晓之时会面。前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不欢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者一步,老者见其其心诚,授予《太公兵法》,并语之“读此书乃王者师”。张良就夜以继日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
虽然张良进履只为传说,不足可信,难免有后人杜撰之嫌,不过也由此可说明张良之诚良品性,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对其评价甚高,“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遇刘邦之前,张良也聚集了百来人的小规模反秦义军,一心为报秦仇,雪国耻。后顺应天下大势,归顺刘邦。此后为刘邦出谋划策,担任军师一职尽心尽力,相助沛公大败秦军,挥军直入咸阳。看到秦王子婴素车白马,拿着封印,一身丧服从秦宫中走出来,为国仇家恨奔波了10多年的张良,可能已经潸然泪下,只可惜,物是人非亲人不在。
本以为大仇得报,可以回归故土......

阅读全文(1991) | 评论:0

说张良——刘邦与“三杰”之恩怨(2009-10-31 16:48:00)

摘要:刘邦与“三杰”之恩怨
  
  张良、萧何与韩信,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功莫大焉。刘邦将自己同他们三人作了一番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三个“不如”。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讲这番话的时候,口气很诚恳,态度很谦虚。但是且慢,假如刘邦真是一位谦谦君子,他绝对争夺不到天下。他接下去说:“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关键是“吾能用之”这句话,意思很明白,他们三个人的本事再大,也都在我的手心里握着,任我拿捏,为我所用。究竟谁比谁的本事更大,不言自明。刘邦有识人之眼、用人之量,但一切都以“吾能用之”为原则,以“取天下”为目的。一旦天下到手,觉得谁“用”起来再不像原先那么顺手,对不起,他马上会有另一套手段仔仔细细伺候你。随着朝廷内外的形势变化,刘邦与“三杰”之间的矛盾时起时伏,尤其是同韩信的矛盾一直发展到你死我活。
  从“三杰”这一面来说,他们如何处理各自同刘邦的矛盾,又因他们三人的出身背景、性格特点、文化修养、奋斗经历、交往人物、乃至健康状况等等的不同,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简言之,张良是“智避”,韩信是“硬碰”,萧何是“隐忍”。这又直接导致了他们三人的最终结局各不相同:张良凄凉隐退,韩信悲愤丧命,萧何苟且保身。
  天下汹汹,各为其主。刘邦与“三杰”曾经是一个最佳组合。楚汉相争,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但依靠他们这个最佳组合,将能量发挥到极致,终于赢得了这场比赛。比赛一旦结束,促成他们构成最佳组合的客观条件也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个最佳组合是打天下的班底,不是坐天下的班底。刘邦为了独掌天下,需要重组班底,“飞鸟绝,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注定了他们这个最佳组合的倾情演出,上半场是正剧,下半场是悲剧。
  刘邦将“三杰”玩完之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从此消定了吗?不见得。我过去读刘邦的《大风歌》,每每为它的大气磅礴所激动。这次从汉中归来再读《大风歌》,不对了,我忽然读出了刘邦内心的孤独和悲凉,《大风歌》是一位孤家寡人的内心独白。
  
  刘邦对张良,用而不信
  
  从宝鸡去汉中,翻越五百里秦岭,半路上有座张良庙,这是当年张良的隐居处。张良庙坐落在一条山谷里,周围山高林密,浓荫如盖......

阅读全文(2486) | 评论:0

说张良——“千古谋圣”――张良(2009-10-31 16:03:00)

摘要: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他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等人一起并列为我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 大汉王朝是张良的一座丰碑,这座碑碣篆刻着一代英雄人物的胸襟抱负。楚汉之争,表面是刘项之间的武力角斗,背后却是张良、范增为代表的谋略较量。险象环生的鸿门宴,僵持不下的鸿沟对垒,每到关键时刻,作为谋略家的张良总是中流砥柱,总是这支队伍的决心和方向。 刺嬴未果 浪迹天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张良的第一次亮相就显得光彩照人,不同凡响。张良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登场。张良祖上五世为韩相,虽然父亲早逝,但张良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幸福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大约在张良二十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突然降临,从此张良便有如生活在地狱之中,心里充满仇恨,一心要为韩国报仇复国。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四处寻求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现在,浪迹天涯的张良终于以重金求得他的“荆轲”,一位力贯千钧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动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东方,途经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博浪沙。古代的博浪沙是一片丘陵地带,山上荆棘丛生,沟壑纵横,人烟稀少,异常荒凉。当秦始皇的宝辇经过时,潜伏在此地的张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掷大铁锥偷袭秦始皇的銮驾,遗憾的是,由于距离太远,这一锥“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惊,急忙命令武士向四周搜寻,又传檄天下,在全国上下连续十天大肆搜捕刺客,史载“大索天下,求贼甚急”。结果什么也没有搜查到。张良此后浪迹天涯。 张良虽然年轻,着实不凡。子房一锥,不禁让后人生发万千感慨:“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晚年的张良总结自己的一生,遥想当年,认为自己的刺秦之举足以令“天下震动”。明人陈仁锡则拍案叫绝:“子房一锥,宇宙生色!”在刺杀秦始皇的事迹中,张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一往无前的胆量和勇气,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而一击不中,居然能够全身而退,从容逸去,则简直令人视为奇迹。 圯下拾履 神人赠书“诗仙”李白对张良击嬴的壮举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大加赞赏:“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

阅读全文(2221) | 评论:0

说张良——解读“留候世家”(2009-10-31 15:04:00)

摘要:          解读“留候世家”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其中“世家”记录着活跃在帝王身边的贵族、侯王的兴衰史,《留候世家》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留候就是指有着“汉初第一谋臣”之称的张良。

  张良、萧何、韩信被史家誉为“汉初三杰”。萧何为刘邦的幕僚长,位列第一功臣,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乐观,最后被刘邦所猜疑,被捕下狱,险些治罪;韩信拥有重兵,战功赫赫,但素来被刘邦所猜忌,最终难逃被诛杀的厄运,可悲可叹;唯有“谋臣中的第一高人”张良,在汉初帝王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王者师”的角色,始终受到刘邦的尊重,以至于成为古往今来能够运用政治智慧来保护自己的范例。

  司马迁在《留候世家》的记述中,文学色彩并不是多浓厚,前后都是运用了一种平淡朴实的笔法,描述了张良如何从一个拥有报国之志的青年,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汉王出谋划策,争夺天下,然后在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又急流勇退的传奇而又富有智慧的一生。民初史学家李景星在其《四史评议》一书中论曰:“史传例不称字,而《留侯世家》独称字,以高帝常字之也。凡此,皆太史公推重子房处。盖子房乃汉初第一谋臣,又为谋臣中第一高人,其策谋甚多……”又曰:“《留候世家》尤妙在‘老人授书’及‘四皓定太子’两段,全于淡处着笔,虚处传神,使留候的逸情高致一一托出,信乎其为文字中之神品也。”

  《圯上逢黄石公》一段,有传奇色彩,但司马迁未加任何修饰,就像给我们讲述一个很亲近很实在的故事。张良桥上遇黄石公,正是自己的理想抱负遭受挫折的时候。他博浪沙击杀秦始皇不成,历经十年磨难,巧遇黄石公,从为老人拾鞋穿鞋,几次相会,到老人赠书,展示出张良的不凡气量和隐忍有容的人格魅力,也说明了张良已经从一个江湖的豪侠之士,变成了一个成熟、深沉、机智识变的不平凡人物,为后来成为“王者师”埋下了伏笔。

  《谏止复立六国》是张良政治智慧的一个出色表现。当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荣城,忧心如焚,急不可待的寻求破楚的良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提出了重新封立六国,想借助六国君臣百姓的力量来削弱楚国。刘邦把握不准,就去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当时就对这一决策进行了否决,并且针锋相对的论证了这一策略的不可行性,同时指出了这一策略失误的八条原因。

  张良巧妙地以商汤伐夏桀而仍......

阅读全文(3014) | 评论:0

说张良——《留侯论》(2009-10-31 11:25:00)

摘要:(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译文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张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了。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他们各自都有不......

阅读全文(1516) | 评论:0

说张良——不可鄙薄汉张良(2009-10-31 11:07:00)

摘要:读了周骋(菜九段)先生的《千古谁识汉张良》,有些不同看法,提出于此,向周先生和诸位同好请教。

关于张良的功劳,如周先生说,《功臣表》里记得清清楚楚,“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徒下韩国。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解上与项羽之郤。汉王请汉中地。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但以上所说张良功劳,有具体的也有概括性的,周先生对此认识并不清楚。《功臣表》中张良的具体功劳,也如周所说:“一是下南阳,二是攻武关,三是鸿门解难,四是多要了汉中一郡。”本来周也承认:“这四件功劳确实非常人所能及”。

但却又说:这“只是出谋划策,而不及其他,与决胜千里挨不边”。则难以让人理解。“出谋划策”在战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概周先生比我更清楚,我不想多说什么。

《功臣表》中张良的概括性功劳,就是“常计谋平天下”。但周先生对此却说:“可大可小,在平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的事是有的,谋大谋小,谋好谋歹,则可另议,但可以肯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计谋,否则就直接讲就是了。”这种说法也很不妥当。如果“可大可小”,岂不是说有个小功劳便可记为“常计谋平天下”?实际上,由于张良的功劳太多,无法在《功臣表》中一一列示,因此司马迁用“常计谋平天下”来概括。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汉元年,示齐反书给项羽,使项羽无心西向,而专心“北击齐”,刘邦得以顺利出兵东向;(二)汉二年,在下邑,为刘邦出计策,建议重用、联络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卒破楚,此三人之力也”;(三)汉三年,力阻刘邦放弃郦食其所提立六国后的错误主张;(四)汉四年,劝刘邦立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局势:(五)汉五年,建议刘邦封韩信、彭越,以调动两人率军前来会师,汉得以破楚于垓下。

张良的这五项谋略功劳,刘邦集团内恐无人能及。这五项功劳加上周先生所列的“四件功劳”,足可证明张良对于刘邦取得天下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周先生对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视而不见,说什么“如果真有什么决胜千里的计谋,《功臣表》里应该不会不记。之所以不记,是确实没什么可记,只好空缺,留给后人无限想象,大家胡编乱道可矣。”请问,以上五项功劳《功臣表》记得下吗?《留侯世家》所记难道就不算功劳?

但周先生又说,张良只是出谋划策而已,与“决胜千里挨不(上)边”。其实,对”......

阅读全文(1950) | 评论:0

说张良——话说张良(2009-10-31 11:01:00)

摘要:张良张子房,无疑是刘邦争得天下的第一功臣。这点,刘邦自己也供认不讳:“我能取得天下,第一要归功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子房。”    那么张良倒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王安石有诗为证:“留侯美好如妇人”,说张良长得容貌清秀像女人。用我们的话说张良是个十足的“帅哥”。记得黄石老人授《太公兵法》给张良的时候,称呼良为“小伙子”。其实那年张良已年近三十五岁了,在他们那个年代的这个年纪,怎么都该称作“中年人”了吧。可见,张良是个面净脸白的俊男。    张良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非常推崇老子讲的道教,并且还把“道”与百姓的生活紧密地相连了。于是就有了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道义”。    “子房啊,你说怎么办呀。”刘邦担心道,“明天我就要去赴鸿门宴了,可是我的心理总是没个底,还一直扑通扑通地直跳。”     张良安慰道:“沛公,明天你一到宴会就要一口咬定,你是没有不顾道义的地方。虽然楚怀王有言在先谁先进关中,谁可作关中王。但是你先入了宫,咸阳宫里的珠宝和女人,你一样都没动。你留在这里,就是等着项羽入宫来的。”    张良看到了刘邦明亮的眼珠里闪过了一丝喜色。继续说道:“没事,你要是害怕,就一味地笑脸相迎。俗话说,‘迎面不打笑脸人’。再则,我就坐在你身边,到时有什么变故可看我脸色行事。”    一番话,说得在情在理,把个刘邦都说得有了笑容。刘邦顿时所有的顾虑都全消了,胆子也壮大了不少。精心准备了一番,去迎接一场宴会的风波,暂且不提。    再说交战双方签定盟约后,项羽交还了刘邦的老父和妻子,引兵东去。    张良说道:“现在项羽虎落平原,正是灭掉他的大好机会,不要‘放虎归山’啊。”   “不行,我和项羽说好的。我现在去追打项羽啊,别人会说我没有道义的。”刘邦辩解道,“他们会说我背约!”    张良反问道:“创大业者不拘小节,只要把项羽灭掉,天下就是你的了,天下还有谁敢说您背约?”    刘邦乍一听,这话中听。刘邦其实最得意自己的地方就是脑子转得快,这次也不例外。对呀,一句话惊醒我梦中人。现在到手的可还是一只肥羊,要是放跑了的话,说不定改......

阅读全文(164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