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张良——晓晓说张良2009-10-31 17:18: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edwardguo/49971.html

分享到:

立志篇
弱冠公子昆仑胆,踌躇誓把秦王刺。
铁锥侠客仗义助,功败垂成江湖匿。
[/COLOR]

据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秦王一生遭遇了三次刺杀,虽然都能死里逃生,可也谓九死一生。那么这三位刺客是谁呢?第一位是受雇于燕太子丹而图穷匕现的荆柯,第二位是为报好友(荆柯)之仇的高渐离,那么第三位博浪沙铁椎刺秦王的无名勇士又是谁呢?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位勇士的名字,不过真正想刺杀秦王的却是一位弱冠公子姬良。
张良,原名为姬良。其父兄在韩国五代拜相,可谓权倾朝野,万人敬仰。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入韩城,血洗韩国贵族。姬家上下,唯有姬良幸免于难。国破家亡,城春草木,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土,张良满心里都是国仇家恨。公元前218年,姬良得铁椎侠客的仗义相助,策谋行刺。岂料密有一疏,功败垂成,为躲避秦军的追捕而隐姓埋名,逃荒南蛮。也就是那时起,世上少了一位姬良,而多了一位张良。



发奋篇
翩翩君子儒雅客,桥畔拾履得天书。
运筹帷幄张良计,斗转乾坤换星辰。
[/COLOR]

行刺失败之后,张良遇到一生最重要的二个人,一个就是授予《
太公兵法》的黄石公,另一位就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然此为后话。
张良进履的传说一直为后人引为佳话。据传说,一日张良信步桥畔,见一老者落履,便为其拾履。岂料老者又故意让张良三次为其进履,老者见张良乃儒子可教,即相约5日后的破晓之时会面。前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不欢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者一步,老者见其其心诚,授予《太公兵法》,并语之“读此书乃王者师”。张良就夜以继日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
虽然张良进履只为传说,不足可信,难免有后人杜撰之嫌,不过也由此可说明张良之诚良品性,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对其评价甚高,“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遇刘邦之前,张良也聚集了百来人的小规模反秦义军,一心为报秦仇,雪国耻。后顺应天下大势,归顺刘邦。此后为刘邦出谋划策,担任军师一职尽心尽力,相助沛公大败秦军,挥军直入咸阳。看到秦王子婴素车白马,拿着封印,一身丧服从秦宫中走出来,为国仇家恨奔波了10多年的张良,可能已经潸然泪下,只可惜,物是人非亲人不在。
本以为大仇得报,可以回归故土,岂料楚河汉界风云突变,张良抽身难退。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项羽,楚霸王自刎于乌江,张良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待言。自此,天下大一统基本成为定局。



隐世篇
淡名泊利逐赤松,此心惟待黄石知。
桃花山涧踏歌去,青崖峰上摘灵芝。
[/COLOR]

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处于权力中心的开国将臣们却没有享受到太平世道的荣华富贵,而是一个接一个地走上了断头台。萧何如是,韩信如是,哀叹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乱国破,谋臣亡”的张良,也意识到了自己也会有同样受剐的下场。从此,他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远离政治权利斗争的旋涡,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
似乎就是张良的激流勇退,让汉家天子放弃了对张良举起的屠刀。但是个人觉得(爱野史影响),激流勇退虽是明哲保身之举,有时未必能保全身页退。而能保张良全身而退的,自然是另有高人。而这位高人自然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吕稚。
相传,戚姬得宠时,刘邦有废太子之意。吕后闻之大惊,就向张良求助。张良对其说:“当今天下有四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这条建议为保住儿子的王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吕后因此对张良十分感激,并且深信其才德。
吕稚,她可以帮助刘邦铲除韩信,自然也可以保住张良。
不论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张良的安然盾隐却是真实的。在这样一个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尔娱我诈的宫帷斗争中,能够横空出世惊为天人又可以激流勇退隐为高人的维独张良一人而已。
古书《
陵墓志》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

阅读(2061)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