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人才和教育(李开复)2005-11-19 17:46: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xiangyu/7165.html

分享到:

科技、人才和教育

旅美三十载经验谈

李开复
20044 

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中国人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理智、自信、充满活力的亚洲大国的和平崛起。从神州五号的飞天梦圆,到2008年相聚北京的奥运之约,从每年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民储蓄,到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在这些鼓舞人心的事实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前景、开明的治国方针以及勤奋、向上、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新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是仅仅像亚洲四小龙那样在经济上取得成功,成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还是在成功的基础上向卓越迈进,全面接近或超越美国的科技、教育和国民收入水平,成为新的超级强国呢?其实,成功和卓越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我们解决好了科技、人才和教育这三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中国就有可能在新的世纪里创造出新的辉煌。

在过去的32年里,我一共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了30年。30载的旅美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美国的成功得益于美国良好的科技、人才和教育环境,中国只有在这几个方面虚心向美国学习,才能真正从成功走向卓越。在本文中,我愿意结合自己的旅美经历,与大家一同分享美国在科技、人才和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美国的优势
 

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里一举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强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建立了一个以人才为中心的良性循环机制。在美国,政府为教育和科研投入了大量经费,不遗余力地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从教育、科研机构走出的大批人才带着大量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进入了美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帮助企业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在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和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指引下,美国企业向全世界的客户销售产品,并由此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企业和国民的富足也必然导致美国政府收入的增加,这反过来又切实保障了政府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持续推动。

由此可见,美国的优势是全方位的优势。在美国,一流的教育创造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正是有了一流的科技,美国才能在短短的两百多年里,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以IT产业为例,1980年代初期,PC机和DOS等操作系统在美国诞生,它们催生了电子表格、字处理等应用形式,这不但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帮助IBM、微软等企业创造出了可观的财富;随后,鼠标、图形用户界面、局域网等技术推动了桌面出版、企业应用等相关领域的发展;1995年到2000年间,HTTP、HTML、SMTP、XML、SOAP等Internet相关技术及浏览器、电子邮件等应用为全球IT产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今天,语音和手写识别、嵌入式设备、无线网络、Web服务等一大批先进技术方兴未艾,一大批先进的企业正致力于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更多的产品和财富。从1980年至今,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都引发了产业环境、高新企业和IT产品的重大变革,每一次的变革也都有效地扩大了IT产业规模,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和新的财富。目前,全球的IT产业已达到了每年2000亿美元的规模,而美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科技力量,始终在IT领域处于领跑者的地位——这显然应归功于美国在科技、人才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优势。

 

美国的科技优势

 

科研体制

科技优势来源于成功的科研体制。美国的科研体制在产业、高校、国家等不同的层次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产业科研方面,美国企业始终贯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也就是说,美国企业在科研时非常注重从最终用户的需求出发,研发有针对性、可以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没有哪个企业会脱离市场需求,纯粹为了“创新”而创新。我曾经到一所大学做过一个演讲,那所大学有个惯例:每个演讲者讲完后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句话,这句话将被刻在木牌上作为该校的警句。我当时讲的就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这句话。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事情比较新,没有人做过,就一窝蜂都去做它;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当先了解它能为用户和企业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在高校科研方面,美国高校奉行的是匿名评审、公私分明的项目审核和成果评价制度。一个研究者的工作业绩既不取决于他的名气、地位,也不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而是看他的研究成果有没有科学或技术上的价值。通常,研究者匿名向专家组提交课题或项目申请,专家组用匿名的方式评估其合理性,研究完成后仍由专家组匿名评估研究结果的优劣。我曾有过多年的语音技术研究经历。美国刚开始研究语音技术时,总是你说你的设计合理,我说我的方案出色,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技术的可信度也随之降低了。这时,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就主动要求所有利用该机构经费研究语音技术的人都必须每六个月接受一次该机构的评审,评审时使用的数据对所有研究者保密。在这样一种客观的评价机制下,每种技术的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美国的高校科研和产业科研之间有严格的界限,研究人员极少从事既为高校科研服务也为企业科研服务的横向科研工作。在美国高校的研究人员看来,研究就是研究,不能和产品、盈利等商业概念混淆。在美国高校中,每一份科研经费都是非常神圣和严肃的,只能用在相关的项目中。与此同时,教授或学生也可以在研究之余,从事具体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品开发工作,但类似的工作必须与高校科研划请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质量。

在国家科研方面,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等国家一级的科研机构都有大师级的专家主持制定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推动风险高、普通企业无力承担但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这些项目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商业平台。在这方面,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Internet的诞生和发展。Internet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主持研发的分布式网络模型。在大范围普及之前,Internet首先在军事、科研、教育等机构中取得了人们的认可。随着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连入Internet,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也飞快地发展起来。这一切都为Internet在过去十多年中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转移

平滑而高效的科技转移也是美国获得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工作鼓励冒险不惧怕失败,鼓励研究者拥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做长期投资;而产品开发工作则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通用电器公司的董事长曾经说过,我们只有一个使命,即理解我们的顾客,并以比其他公司更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要。这其实也是所有科技企业在从事产品开发时都始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研究机构发展科技,生产部门制造产品,研究人员通常都是“思想家”,而产品开发人员更多的是“实践家”。这两类工作和两种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希望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移,就必须在保持它们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为它们的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当一个企业既拥有研究部门,又拥有生产部门时,这两类部门之间就要保持严格的分工和明确的界限,同时,它们也必须紧密合作,协同配合。微软公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微软既拥有微软研究院这样专门的研究部门,也拥有相当多的产品开发部门。为了促进研究成果的转移,微软鼓励研究人员充当新技术的推销者,向产品部门推销科技成果,同时也鼓励产品部门把用户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及时反馈给研究部门。比尔·"[1]盖茨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微软公司要做两类事情,一类是满足用户现在的需求,另外一类是满足用户未来的需求。这表明,微软公司已经将科研和开发视作了公司发展的两条主线。事实上,微软既为两类不同的机构制定了共同的目标,建立了沟通渠道,也严格划清了二者的界限,为不同类型的机构制定了不同的考评制度。同时,微软也允许并鼓励人才在两类机构间转移和流动。例如,我和张亚勤就被先后从微软亚洲研究院调入了不同的产品开发部门,这是研究人才向开发或管理人才转移的例子,相应的,微软公司内还有许多从产品开发部门进入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的例子。现在,微软研究院每年都会向产品部门输出大量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多都被应用到了微软公司各类成功的软件产品上。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在科研和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基础。美国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微软公司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开放的、先进的、富有微软特色的企业文化。例如,微软在技术研发上坚持“乐于迎接重大挑战,从长远出发不轻易放弃”的精神。以Windows NT的研发过程为例,微软在研发Windows NT产品的最初几年中,并没有从该产品身上赚到多少钱。但比尔·"[1]盖茨坚信,微软需要一个比Windows 3.1、Windows 95更为稳定和安全的操作系统,以进军企业计算市场。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微软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Windows NT及其后续版本Windows 2000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没有坚持“从长远出发”的原则,微软今天在全球服务器市场上就不会有任何收获。

“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技术充满激情”是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微软的员工将工作视为一种乐趣,在工作中时刻充满了激情。同时,微软员工将客户和合作伙伴放在第一位,竭诚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服务。微软清楚地知道,技术只是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的手段,公司应重视和鼓励技术创新,但不能脱离客户,仅仅为了创新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微软公司对每个员工的评价体系也是基于这一原则制定的,在每年的员工考评过程中,公司都要具体地考察员工为客户、合作伙伴或公司的技术积累做了哪些实际的贡献。

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应具有责任心,“为结果、承诺和质量负责”。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该目标负责,如果达到目标,就可以接受公司的褒奖,如果没能完成目标,就应当接受相应的惩罚。在微软,员工在开发产品上都有一种永不知足的精神,他们总是觉得产品还有可改进的地方,不能只满足于“足够好”,而必须达到“非常好”,这也是微软能始终保持成功的原因之一。

“永不自满,永远追求卓越”,这样的企业文化提醒所有微软员工时刻保持一种自我批评的勇气和精神。我有一次在北大演讲,题目是“如何做一个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位同学问我:“你能评价一下自己哪里讲得不好吗?”我至今仍对那位同学和他睿智的提问记忆犹新,他的问题提醒我,只有勇于自我批评的人,才能在别人面前有足够的说服力。比尔·"[1]盖茨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做自我批评的人。例如,有一次比尔·"[1]盖茨从印度回来后,说印度某公司在电子政务领域走在了微软前面,他要求微软公司的相关部门向印度公司学习。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永不自满的领导,微软公司才在软件研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美国的人才优势
 

以人为本

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工业时代里,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收入差异不会很大,但在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收入差异可能高达五至十倍。微软公司刚起步时,比尔·"[1]盖茨为早期的微型计算机编写BASIC语言解释器,他写出的解释器可以在64KB或更小的内存中运行,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尔·"[1]盖茨的天分造就了后来的软件巨人——微软公司,比尔·"[1]盖茨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人才对于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美国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几乎所有高科技企业都把人才视为自己最可宝贵的财富。例如,微软公司总裁兼CEO史蒂夫•鲍尔默就拥有一本独特的《人才报告》,该报告中罗列了微软公司600余位高级人才的背景、履历、工作记录和考评结果。史蒂夫•鲍尔默经常在入睡前翻看这本《人才报告》,以便研究每位高级人才的长处和不足,为他们在公司内的发展设计最好的路径。


任人唯贤

美国企业强调任人唯贤。在此方面,微软的成功经验包括:鼓励管理者雇佣比自己更强的人才;使用严格的人才录用和评估过程;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领导坚持以身作则等。这些行之有效的用人制度切实保证了微软能够将全世界最优秀的IT人才汇聚在公司内,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IBM著名的深蓝计算机的设计者许峰雄博士此前加盟微软公司。许峰雄博士是我的好朋友,我追踪他至少五年了。逢年过节时,我总会给许峰雄博士打电话,聊一聊他的近况,探听一下他的想法。最终,当我知道他想离开IBM时,就果断地邀请他到微软来。在微软,许多人都像我一样主动从事发现人才、跟踪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工作。


人尽其材

微软公司鼓励公司内部人才的流动和发展。史蒂夫•鲍尔默就对每一个中层管理者强调,你们管理的人才不属于你们自己,而属于整个公司。当发现某个人适合新的岗位时,史蒂夫•鲍尔默会直接跃过他的主管领导,做出人才调动的决定。微软其他的各级管理者也都遵循类似的人才使用方式。这样一来,微软公司内部的人才流动比较频繁,优秀的人才大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微软公司还专门为人才的发展设计了“双轨道”机制。在一般的公司里,当一个员工表现非常出色时,领导会让他在管理轨道上发展,先做经理,然后做总经理,再做副总裁,等等。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管理工作,有的人就希望在技术的道路上钻研下去。为此,微软公司既允许优秀员工在管理轨道上发展,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技术轨道上发展,甚至还允许员工在某个轨道上尝试失败后,转入另一轨道发展。例如,微软公司就拥有二十多位资深工程师,他们在公司的地位以及他们的收入都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副总裁不相上下。这样的“双轨道”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多元化的人才体制

美国的人才体系是多元化的,在美国的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微软这样的软件企业中,研究人员、工程人员、架构人员、测试人员、支持人员、可用性保障人员等不同工作角色协作完成项目研发任务,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市场人员和流程控制人员等各类人才共同保证公司管理和经营的正常有序。在微软公司里,不同的人才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启发领导力

领导是一种特殊的人才。美国企业在培养领导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般说来,所有领导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高智商、科技和专业知识、商业头脑、执行能力、战略能力、经验等。但要成为一位真正的领导,仅具备这些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拥有诚实守信、乐于沟通、主动热情、自我批评、终身学习等价值观。举例来说,一个领导在工作中应直接了当地与人沟通。例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某个人说我有一个新的想法,能够改进公司现有的产品。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想法,就该当面提出来,不能一面在会上人云亦云地点头称是,一面在会下对别人说:“那个主意并不怎么样,我会上只是不好意思批评他罢了。”这种沟通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它既会降低工作效率,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解。

在拥有了上述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了成为优秀的领导,我们还需要有出色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和与人相处等)和良好的情商。情商是领导能力中的重要方面,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要素中,自觉、自控、同理心和社交影响力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美国有一个著名的调查,调查者采访了188家公司的所有领导,测试了他们的情商和智商,然后跟踪并记录了他们在事业方面的成就。该调查发现,情商对一个人成功的影响力比智商重要九倍。这充分说明了情商对于领导人才的重要性。

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和统计分析指出,一位领导者要想从优秀上升到卓越的层次,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勇气”和“毅力”这三个方面的品质。

谦虚使人进步。许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些不懂得谦虚谨慎的领导者也许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却无法在事业上不断进步,达到卓越的境界。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经常在演讲结束后,请撰写演讲稿的人分析一下他的演讲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改进。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挑战。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取得的。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我此前在一家公司工作时,曾主管一个技术团队,当时,我心里清楚该团队的成员素质不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我应当解散这个团队。但起初我没有勇气这样做,因为这个团队的人大多是我亲自挑选的,解散他们就意味着承认我自己在人才选拔时的错误。但最终,我还是下决心解散了它,新组建的团队也很好地完成了研发工作。结果,公司领导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我,反而认为我勇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

毅力就是指我们要坚持正确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一旦认明了工作的方向,就必须在该方向的指引下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在工作中轻言放弃或者朝三暮四的做法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前面提到的微软开发Windows NT的例子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的教育优势


优越的高等教育环境

在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中,70~80%是美国的大学。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美国在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的大学是精英汇聚的地方,是思想开放的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美国依靠着世界上最为优越的高等教育环境,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到美国学习和工作。在微软、苹果等美国高科技企业中,你会看到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加拿大人、法国人、英国人等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人才,这些国外的精英大多是被优越的教育环境吸引到美国来的,他们为美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私立大学的贡献

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美国私立大学体制的灵活与高效。美国的私立大学有私人捐增基金的支持,并拥有自主的办学方针和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样的学府里,领导团队通常都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人士组成,有出色的想法和灵活的决策机制。这一切使得私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

美国的私立大学都按照各自的办学方针,努力发展特色学科。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实力非常强,哈佛大学的商学院世界一流,而我的母校卡内基·"[1]梅隆大学的IT学科声名显赫,所有喜爱计算机的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卡内基·"[1]梅隆大学读书。


一流的师资条件

美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拥有一流的师资条件,汇集了众多杰出的大师。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教授在美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工作,其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都非常高。在麻省理工学院或斯坦福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一个教授的职位常常有上千人同时申请。同时,美国的教育机构也施行严格的师资评审制度,由同行对教师的资质进行客观考评。在美国的高校里,获得一个终身制的教授职位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必须经过同行的严格评审。此外,美国高等院校在管理上强调对教育和基础研究的专注,不鼓励办企业、经商等影响教学质量的行为。


灵活的教学方式


美国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教师和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沟通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不管在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美国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会使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美国,教师鼓励学生追逐兴趣而不是追逐“热门”。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在美国,教师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我读书时,曾提出过与导师的思路截然不同的技术方案。当时,我的导师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他的鼓励最终促使我沿着自己的道路获得了成功。这种因人施教、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美国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中国的未来
 

教育产生人才,人才催生科技,只有科技才能让国家强盛。

新的世纪是华人的世纪。在新世纪里,中国应当虚心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同时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科技、人才和教育事业。只要坚持走这一道路,未来的中国就能在科技创新方面接近和赶超美国,并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我坚信,中国一定可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超级强国,中华民族也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

阅读(4892)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