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来自新浪2006-12-02 21:35: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xiangyu/21204.html

分享到: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来源:新浪网

前言及目录

就在2004年,中国就业市场爆出两条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闻:南方某高校毕业生号召成立薪资联盟,抵制用人单位压低薪资标准,拒签低于2500元/月的就业协议;与此同时,东北某高校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即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验认可后再建立劳资关系。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例子,却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大学生失去了天之骄子灿亮的光环,从心理意义上说是失宠了,在物质层面上说是被抛弃了。那么,到底是谁将大学生抛弃?

 

试问大学生被谁抛弃

  我们为什么出版这样的一本书?因为我们在寻找一个答案。如果这个提问和这个答案够刺激,那是我们的希望:借助一小部分的也许显得偏颇的案例警醒大家,振聋发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之是希望闻者足戒。我们的起意动机是帮助推动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对当今大学生一古脑的否定及偏见。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里提供的是一个内省的视角,一个全景的瞭望塔。大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就业印象,无论出于客观还是主观都是不无来由,对大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挑战自己的误区或是他人的误视。改变大学生就业困境必须从完善大学生就业形象做起。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承担和努力,我们这次把问题的主要责任方归咎到大学生一方,是希望能够以更主动的姿态建设并解决问题。尤其是相对于用人单位招聘当前是买方市场,大学生属于卖方弱势,在自强自立上更要有自觉性。从这一点出发,对于推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革新也是相当有益的。

  大学生就业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存在社会矛盾,矛盾的焦点就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如果每个大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具备哪些能力,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那么他就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不同的心态决定就业准备的得失,同时决定就业实践的成败。大学生都是历经十多年寒窗一笔一画写就出来的,智力上并不缺乏;而走向社会后对一些问题则需是用身心作答,情商比重增加。这涉及一个关键性的提问:大学生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介入社会工作?可以说,有那么一些大学生没有做好这个题,给自己乃至给别人的未来发展设置了障碍。

  大学生是一个大而通的概念,指代的是一个群体及每一个个体。泛泛地说一般形象,其破易,其立难。坏的典型在大众的意识里更具有普遍性,印象也更深,这也许是因为人的恐惧相比人的欢喜更容易被记忆。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本书中各行各业的单位负责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这一命题。这些个例可以说是往年旧问题的积累,渐渐地堆垒成了一座大山,挡住了许许多多后来者。这就是恶性循环的株连”——一代一代师弟师妹给师兄师姐背债。所以对大学生来说,今年的你最好不要成为那座山上的又一块石头。大学生就业的河水已经被搅浑了,用人单位心存畏忌,不愿意再冒那个险去趟它。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问题归结为当前教育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求职者的自身能力和就业观念等等与市场机制和社会需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另一方面,我们依然期望用人单位能够为就业和人才的成长承担社会责任,能够移,为扫除大学生就业障碍做出努力。从宏观上说,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应以各种方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不仅与企业自身的利益没有矛盾,而且是现代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高尚与明智之举。大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对其教育的责任也就随着学生个人社会角色的转变相应地由学校转移到企业中来。企业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任何企业招聘新人(应届毕业生)根本上都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提供和创造有利于新人转换角色承担工作的软环境,既是新人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这种双赢的结果只能产生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氛围之中,不能够急功近利,武断粗暴。

  实际上,大学生就业的整个形势也不是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本质来说,多数大学生还是可以信赖的。就现实来说,社会人才建设更是和大学生成长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互赠的机遇,因噎废食是断不可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社会工作,是国家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以较大幅度持续增长,能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广大毕业生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经济的全局和社会政治稳定。

  经常有人将大学生与从前封建社会的进士、举人相提并论,都是有了功名的人;大学教育作为一段时期内的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理所应当有一份好工作相配,因此多年来大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一直有相当高的期望。

  就在2004年,中国就业市场爆出两条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闻:南方某高校毕业生号召成立薪资联盟,抵制用人单位压低薪资标准,拒签低于2500元/月的就业协议;与此同时,东北某高校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即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验认可后再建立劳资关系。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例子,却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大学生失去了天之骄子灿亮的光环,从心理意义上说是失宠了,在物质层面上说是被抛弃了。那么,到底是谁将大学生抛弃?

  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一般成功欲望很强,其中就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据一项对1万多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50%左右的学生认为,35岁前将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这种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现实情况则是应届生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就业心态浮躁,往往陷入相互攀比,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同时他们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他们一直在路上,只有目标,没有方向。所以,人才市场上来来往往的洪流中有一些大学生抱着骑驴子找马的心态,先随便找一个工作单位,随时做好跳槽的准备。某知名高校就业处的老师坦承,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确成为高校目前推动学生就业率的有力方式。而高校的这种治标不治本做法却让用人单位很受伤。据统计,大学生在新单位呆满一年的不超过20%。现在企业最大的不满是应届大学生的成活率太低。单位把学生从学校招过来,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到教会他各种工作技能,花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可大学生却把单位当做了实习基地和跳板,说走就走了。用人单位抱怨说:好人才越来越难找,很多大学生连基本的就职能力、职业素养都缺乏,花钱与时间来培训他们,成本太高,得不偿失,这让我们难以接受。同时受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新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频度的影响,书本理论知识往往与现实工作需要技能严重脱节;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文凭越高,对知识的自负也就越高,在现实面前无法调整心态、虚心学习、从头再来,结果只好一走了之。

  这些学生所毕业的学校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坏的印象,从而为下一届学生的就业留下很大的隐患。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大学校园好比人才加工厂,如果屡出次品那么这条生产线也肯定存在问题。有关专家认为,用人单位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首先是对目前我们教育培养模式的质疑,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其次是长期以来,许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两者结合留下的后遗症不能不让用人单位立起高高的门槛。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不能不对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切察。正本清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就现状而言,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源头所在。号召成立薪资联盟是不切实际的一相情愿;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不能根据现实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之下,仍然将自己视为社会精英,放不下架子,也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以这样的认知判断力和心态走上社会,恐怕很难踏实工作并有所作为。同样,零工资就业也违背了人才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相应的法律,这是毕业生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比较偏激的行为,也不足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心态差异导致就业差异。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欠缺或者滞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那么,在求职过程中的就业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一是要合理定位。从专业和实际情况出发,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确定自己的技能发展方向。二是要有容忍度。哪怕再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有缺陷的,不要过分敏感企业的一些不足之处。三是要调整心态。应届毕业生有一定年龄及理论优势,但毕竟缺乏实践,尤其缺乏专业经验,这就要求其低调、低姿态,要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由零开始,从最基层开始逐步成长,坚决摒弃不切实际的空想,找准自己的坐标点和人生发展战略。

  国务院2004826发表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说,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及社会进程等影响,21世纪前20年我国仍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必须调整个人心态,这是最为重要的。从本质上说,能够抛弃自己的只能是自己!当你是一个身心健全的成年人,尤其作为大学生你的智力、知识也都居于社会群体的前列,就更应该有力量把握自己的未来。在学习、工作、做人各方面都得讲求实事求是,这是一个最基准的起点。

  衷心希望《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总汇,终将也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开端。

 

csdn上评论:

应届生真的很差吗?
最近我也在找工作,找的也很烦,但是我相信,我能找到好工作,而且我也相信,会有企业要我这个应届生。
今天我在CSDN看了“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这篇文章的一个序,我想这本书会很火,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标题和他去探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很热门的话题,现在各大企业的校园招聘如火如荼,而“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也开始上演。看到这句话我很气愤:
现实情况则是应届生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就业心态浮躁,往往陷入相互攀比,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同时他们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他们一直在路上,只有目标,没有方向。所以,人才市场上来来往往的洪流中有一些大学生抱着“骑驴子找马”的心态,先随便找一个工作单位,随时做好跳槽的准备。
作为应届毕业生,我很清楚现在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态。首先我们还是看看在校的大学生都在做些什么,我想这样才能够把问题说得更加清楚一些。首先声明,我现在是某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学习,所以,高中的时候是标准的三点一线,而在大学,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能力。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对电脑是一窍不通,虽然自己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在进入大学后,我发觉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差,所以就更加卖劲儿的学。我家是农村的,上学的钱都是借的,但是我毅然凑钱买了我的第一台电脑,那是大二上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在电脑上来实践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当时,学校的氛围还是比较好,有师兄可以带着我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师兄在外面做事情了。记得当时也是.Net beta2出来的时候,大家开始疯狂的学习.net,我也加入了其中。当时师兄师姐们就给我们说就业形势很严峻。所以我就更认真地学习,因为我知道,要想自己在今后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认真去学,认真去完善自己。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是这种想法。本科毕业时,我顺利的被保研,所以也就一直读到现在,其实可以想象的是现在的就业形势比2004年的时候还要严峻。不过我同样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也对我的同学充满信心,因为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将来做了很多准备。
其实大家现在应该有这样的意识,现在的大学生也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只知道读死书或者认为上了大学就不存在生存危机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想法的大学生,虽然有些想法很简单,甚至让有些人觉得是妄想,但是我想每一个大学生都会认真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是的,大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的磨练,但是谁没有没有社会经历的时候呢?大学生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更好的引导,能少走弯路,尽量走一条与自己梦想相接近的路。
“就业心态浮躁”这种现象不排除,但是有一点很明确,浮躁的原因在于他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看的很重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至少我是这样的,我身边的同学也是这样的。如果刚走上社会就进了一家不如意的公司,甚至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的公司,那进去有什么用呢?我想对于找工作时的这种心态用烦躁可能更恰当一些。
“往往陷入相互攀比”这种说得就有点牵强俯会了。攀比?你有资格来和别人比吗?如果有,OK,很正常啊;但是你能力不如别人,你比什么呢?大学生有自知之明,这么浅显的道理不懂吗?反倒是,我现在看见我的同学们对工资,对公司的福利看的都比较的平和,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我是什么能力,现在公司可能还不清楚,甚至我自己都还不明白,但是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上,那么我就清楚了,公司也就清楚了。公司该给我多少工资,我想那也不用我说了的。大家都是这种心态。但是如果你的公司给的钱与我的付出不成比例,那么走人也是很正常的啊。这个也就说到了“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我说说我们找工作的标准哈。企业能给我们什么?我和我同学的回答基本上是我在这个企业会有发展前途吗?我进了这个公司后我今后的路该是怎样的一条路线呢?我想这就是我们要企业给与我们的。但是我们到单位去了之后该怎么办呢?我的想法是去“苦几年”,我们很清楚,我们身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光是知识,还有很多经历,很多社会知识,还有很多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缺少的,我们都得去苦。“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我想这在前面说了的。我们的物质要求很简单,能与我们的付出成正比,或许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是怎样成正比的。但是我们相信,到了单位上去后,我们很快就会知道怎样才是成正比的。
“同时他们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这个只能说是大学生目前的状况,但是大家也都是从这个时候经历过来的,这有什么呢?我们目前确实是动手能力差,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吧,现在有很多人都倚老卖老,但是这又何必呢?大学生愿意去学愿意去做!大事做不了是因为没有去经历过,但决不是小事不愿做。属于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情,我们会不去做吗?倒是我听见很多同学说在一些单位里面那些老员工经常把那些属于他们自己该干的事情加载于刚去的大学生身上。认真地去学,踏实的做人,刚进单位的大学生还是很单纯的,我相信他们都愿意去接受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都愿意以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所以,人才市场上来来往往的洪流中有一些大学生抱着“骑驴子找马”的心态,先随便找一个工作单位,随时做好跳槽的准备”。大学生的心态在于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找到一份能让自己发挥所长的工作。骑驴子找马,如果你这只驴子好的话,大学生何必又去找马呢?记得前段时间在学校听到一个单位的宣讲会上宣称自己的单位如何的厉害,自己的项目是如何的顶尖级,但是在网上去一看,这个公司在网上颇受争议,而且经常加班,其实这些无所谓.但是如果我进了这样的公司,但是觉得在这个公司里面我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的专长也得不到施展,我还会继续留在这样的公司吗?肯定不会,那我肯定是要走人的了.因为这头驴子不好,我只有去找马的了.其实这也是明白人能够理解的.
“据统计,大学生在新单位呆满一年的不超过20%”,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或许来路有点不正常。我获悉我本科时的同学跳槽的很少,这些没有跳槽的同学工资基本工资基本没涨,但是他们有项目奖金,我想这个不用说大家都很清楚为什么有人会跳槽,而有些公司为什么留不住人!
大学生就业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但是绝不是随便拿来炒作的,所以,我请那些在评论大学生就业的人在作评价时首先认识一下自己,再认识一下现在的大学生,再来评价也为时不晚。
目前我还没找到工作,有些是拒绝我,也有些被我拒绝。欢迎大家跟我讨论这个问题:cqu6729@163.com

 

阅读(3724)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