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巨头的高校人才之争
孟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又邀请到了这两位老面孔,我们定期的在这神侃,今天我们聊点什么?10月、11月,各校招聘热潮,我们也可以聊聊这个话题,你们都是这个企业中层级的人士,如果是你们都想找什么样的人?
霍炬:在我的意识里面,我招的人肯定是聪明而踏实的人,聪明是脑筋转动的能力很强,但是有的人聪明但不肯学,高曾辉有一句话,学历是软条件,心态是硬条件,经验是软条件。你可能做的事情不多,学历也不高,这些都没关系,对我来说,大部分面对都是没有技术不是很高深的东西,没有什么技术研发的东西,那如果肯学技术,技术不好也很快就可以赶上来。
孟言: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国家计算机软件相关领域基本上是这样,好的人才,第一波被google和微软给收割了一遍,然后IBM也收割了一批,但是没有微软那么锋芒毕露了,再往下就是外企,然后是各个网络公司等等,那这些事情对你们来说有没有一些不利的因素?
霍炬:其实也没有,对微软来说是比较基础的,复杂化的,每个公司对自己的定位不一样,如果你自己非要去找像google的招的那种人才,那对自己公司是一种伤害,不一定是好事。
孟言:我那天去采访了一位老总,就是各地公司在薪金待遇是不错的,工作条件也很突出,但是他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地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或者你们自己的环境能够给人锻炼的很有效吗?
霍炬:google和微软肯定有很好的氛围,那么这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空间比较小,像google和微软这种顶级的外企压力肯定相对小一点,其他的再往下一点长远看来可能不太乐观。
孟言:我认识一个小外企,他跟我说过一个招人的原则,他那不培养人,我问他为什么不培养人,他就有一个原则说:“我一定要找一个有经验的,这个经验是说至少你给我提交过一次产品”,你刚开个头,或刚做一半,你没有经过后期的返工和臭骂,他们就认为这不是一个合格的程序员,你们怎么看这个事情?
郝培强:其实我觉得整个产品的事情,但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可能要承担很多事情。
霍炬:对,另外我觉得最一流的人才可能往往在毕业之后就出国了,他们可能是去国外的google或者微软,但是肯定不在国内的这些公司了。
孟言:其实说句实在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路线,刚才两位都说到了google和微软包括IBM他们在整个IT領域他们发挥产品,那不是说针对某几个厂商服务,而是你完成的厂商和程序员往往是备受煎熬和挨骂的程序员,我们一般把IT分为3只脚,就是企业应用的,一种是产品,一种是做外包服务,那你们有没有觉得企业应用在中国做的比较差,有没有这种感觉?
霍炬:是有这种感觉,比如以前我自己作过一家企业,就是在技术上看开发还是不错的,但是跟政府和国企比起来还不是很好,开发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用,或者就是被放置一两年,一直都没有用过。
孟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霍炬:一个就是一把手对信息化不是特别的重视,其实对民营小企业还是好一点,他们觉得现在不行了,会让他们来支持我,而这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投入越大的项目失败越大,投入越小的项目反而成功率越高。
孟言:其实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有没有觉得在IT发展过程当中,还是企业应用是脊梁骨,如果它不起来的话,会不会有一个拖累的作用?这有什么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你的观点代表很多程序员的看法,尽管我们的开发团队还不够成熟,短板主要是开发客户这一块,那你有没有尽快的催熟我们?
霍炬: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小的地方着手,ERP那个东西已经作的不像是给普通人用的了,那你拿出去给40岁以上的人,给企业给机关他们怎么能用明白呢?其实技术上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郝培强:我认识一些人,他们说他们在80年以前,给企业作一些应用,到现在他们现在去看,那些程序员已经非常熟练的玩起鼠标和windows了,其实我觉得有些事情咱们拍脑子拍对了,比如买火车票这个事情,有的是说我们这个国家的管理水平,还达不到我们预计的管理水平,实际上我们是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起来的,而不是说你现在看到人家很先进,通过电脑去管理,事实上已经有一套管理之后,我们用电脑去加速,而不是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转盘万事OK了,不是这样的。
孟言:还有什么要讨论的吗?
霍炬:您再说个结尾。
孟言:我们今天探讨的是五花八门,随便聊聊,谢谢大家,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