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必读:一位国企老总对职业生涯的感悟(转)
2006.04.12 来自:新浪博客 陈广海
一个普通人一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许多的不同,但只要是普通人,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历程中就会存在着许多机遇、挫折和成功,如果一个人能较好的把握机遇,不断地积“小成”为“大成”,则最终将成为“成功人士”;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断的重复犯错误,挫折总是多于成功,则不论你一身遇到过多少机遇,最终将一世无成。
大多数人都很羡慕“成功人士”,特别是年青人经常会有快速成为被人羡慕的“成功人士”的冲动。由于社会中存在各种诱惑,使许多人希望赚快钱而一夜暴富,尤其是部分成功人士和他们的经历被“神化”,对比之下许多人将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不佳。与消积的等待“运气”的人生观相比,另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观认为:普通人的一生都不缺少成功的机遇,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因为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有限的几次机遇,不断地获得成功,最终成为成功人士。
成功的标准也有许多,大多数共识的有三种:具有较多物质财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如果我们都持有积极的人生观,同时也认同成功的标准,我们就可以展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讨论。
能力和能力积累
任何人一生中要做些事,能力是基本条件。构成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学识(X)、经验(J)、素质(S),其中素质包括:公正、自制力、深谋远虑、坚忍不拔、与他人沟通及合作等。能力(N)=(X+J)X S,学识、经验、个人素质三者决定了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有学识没经验,或者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差,或者学识高且经验丰富但个人素质不高,个人工作能力不完整也不会高。
例如:如果一个学历很高的网络技术研究生,毕业后到信息技术公司工作,第一年他的能力不如一个工作两年以上的中技生职工,因为他不能独立完成简单普通网络的组网工程;第二年他的能力不如一个工作二年两年以上的本科生职工,因为他不能独立完成简单普通网络的设计、调试和故障排除;如果他很努力,第三年他将可能超过任何人,因为他不但能独立完成中技生和本科生能做的所有工作,而且他还可以根据掌握的知识结合工作经验,进行网络建设规划、网络综合管理等等。这个例子说明经验的重要性和知识作为基础的地位。
又例如:一个学识和经验都比较丰富的通信工程高级工程师,同时也考取了许多项专业工程资质证书,本来在通信工程组织方面应具备较强的能力,但由于在工作缺乏自制力,同时从不重视与人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几乎每次工作都因为与他人无法较好地配合而半途而废,多年过去虽然领导给其许多机会,但其工作能力越来越差。这个例子说明个人素质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再例如:一个转业军人在20世纪90年代未岁数已近60岁,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完全没有,99年某大型企业集团需要在全国沿海组一个集装箱运输计算机管理数据通信网,其中最困难的是各地DDN专线的申请和开通。此人利用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交际能力,边学边干,在几个月内10多个城市专线全部顺利开通。这个例子说明在许多场合学识的高低不是成败的关鍵,在某些环境下工作能力并不依赖于专业知识的多少。有些人看到这种现象后可能会说学知识没用或作用不大,这种想法的错误的,正确的认识是应该是:在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后,还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和修练个人素质,否则知识并不能有效地转化成工作能力。
学识增长和经验丰富是一个不断总结、积累和更新的过程,个人的素质也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形成。如果一个人时常能查觉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不断地通过学习更新知识;在工作中寻找能提高自身能力机会,善于总结工作中得失,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每次工作都争取比上次做的更完美;在一次次超越自我的实践中,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升华,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最终其工作能力超越了许多同行,因此而获得较多的机会,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一个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个人的能力会有所提高,有些人提高的快些,而有些人可能会慢些。提高快的人原有的岗位不用费太大的力就能把事情办好,其能力开始超过本岗位的需求,能力开始出现了积累。这第一类型的积累对于个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基础和原动力。
贡献和贡献积累
对于职业生涯发展中体现一个人价值的除了个人的工作能力外,还有个人对单位和社会的贡献。一个人自身能力具备后,还需要对工作的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另外更重要的是把握住每次机会取得成功和创造业绩,所以贡献G=环境适应(系数β)X能力(N)X机遇(E)。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我理解就是指一个高尚的人需要通过做贡献证明自身的价值。有些人把为单位、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谋生迫不得已,因此每做一件事就一定要立即取得相应的回报,如果回报比心里预期的高就觉得占了便宜,否则就认为吃亏了心里不愉快,下次我少干点活攒回来,或者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一些利益,以求得到内心的满足。另有一些人对待人生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珍惜每次做贡献的机会,不太计较当次或短期的回报,从不埋怨回报太少,真心将做贡献视作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有了积极的态度,一个人就比较容易适应工作环境,个人的能力也能有效的发挥,工作中的每次机遇也能较好把握住。
一个人对单位的贡献大多数是隐含,不可能做到每件事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也不可能每件事都有回报,因此就必然会产生个人对单位贡献积累的情况。许多单位搞年功工资就是承认个人在单位工作期间平时对单位贡献的积累,而且个人一旦调离原单位,这部分积累通常会全部“清零”。贡献的积累不但可以提高年功工资,更重要是体现在工作职务的升迁上。外来干部由于没有本单位的贡献积累,所以把这部分人称为“空降”干部,本单位内在干部提升中除了考虑能力的差别外,往往还需要论资排辈和讲贡献。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认为一个人对单位和社会的贡献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贡献越大职业生涯发展速度越快,成功的概率也越大。如何能比别人创造更多的贡献显然成了问题的关鍵,根据前面给出的关系式:G=环境适应(系数β)X能力(N)X机遇(E),我们下面要讨论环境适应系数(β)和机遇(E)。当代任何人均在某种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而讨论工作的环境适应程度主要是讲对于工作制度、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适应程度。
例如:某些大学毕业生从四年大学生活的环境中出来,进入到一个企业他对企业工作制度、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都完全不熟悉,适应程度很差,更严重的是时常在开始阶段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这时的贡献必然较少,一部分人开始对环境产生厌烦情绪,为自已寻找许多借口争取尽早离开换个环境;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也有厌烦情绪,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暂时不能离开,在继续工作中逐步适应了环境,心态也逐步稳定下来,通过单位和社会的贡献自己也开始踏上了职业生涯发展之路。所以就普通人而言,只有个人去适应环境,不可能让环境适应个人,主动适应环境是职业生涯发展重要环节之一。
又例如:一个学通信专业的大专生,毕业后来到中海电信某单位从事有线通信工作,由于业务规模小几年来业务知识和能力都提高不快。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海集团部分船舶需要安装船舶局域网,公司安排分改行从事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修,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不但发挥自身计算机基础较好的优势做好船舶局域网安装工程,还抓紧时间学习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修,仅半年多的时间就掌握了船舶通导设备的基本维修技能。他在工作中珍惜每次上船工作机会,为了抢时间大多数工作时间都在晚上,有时一工作就近十个小时,直到船舶要离港才下船,他所到过的船上的船长和其分船员都十分佩服他的工作精神。每当领导表扬他时,他都会说:感谢领导给他这样的工作机会。
再例如:某大学研究生留校做讲师,20世纪90年代初到广州找工作进入到一家外资企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后担任部门经理。他不断地在市场中寻找机会,工程无论大小都不放弃,96年广州某大厦综合布工程在方案已全部确定的情况,他仍然主动上门耐心地介绍本公司产品的特点,最后用户采用其公司部分的产品和技术。虽然在数百万的工程中只占了10%左右,但通过此次接触在此后工程业务合作中,此人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后来自己创办一个网络公司。这个事例告诉人们把握每次机遇的重要性,无论这个机遇大还是小。许多人看不起日常中平凡小事,遇到工作中的困难绕道走,投机取巧,或是工作中心里始终不愉快,时常抱怨怀才不遇。实际上这是一次一次自我放弃了成功的机会,当有一天重要的机会(决定一生命运的机会)到来时知识和能力都没有准备好,自然不会取得成功。
实际生活中一个人只要把贡献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你会感觉到周围人都在帮你,对环境的好坏也不会有太多抱怨,而且把所有的工作都当作职业生涯发展的机遇,努力把握好每一次机遇,不断积累对单位和社会的贡献。反之如果把索取作为唯一人生目标,你会感觉到周围的人都在与你进行争夺利益,每天都在抱怨环境和运气,工作挑来挑去样样觉得不合算,较长时间内对于单位和社会的贡献很少,有时甚至是负数,其结果多数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停止不前。
财富和财富积累
普通人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努力,产生了工作能力的积累和贡献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一定条件下会转换为物质财富、社会地位(职务),因此就出现了第三类积累——财富的积累。
市场经济社会中需要通过自身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必然要经历能力积累和贡献积累的两个阶段,这就好比种田要播种、要耕作,盖房子要打地基、要起墙一样,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财富状况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积累和贡献积累的综合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公平的社会原则,个人所积累的财富才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各单位的分配制度差异很大,因此在能力和贡献水平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在较短时间段中考查,往往个人间所获得财富差距会很大。但在20至30年的跨度中去考查,绝大多数人通过劳动获得的财富与其所具有的能力和做出的贡献是相称的,这是由社会的公平原则所决定的。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或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往往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其进行纠正和调整。
例如:有个大学生毕业进入一个某单位后,由于某种非正常的原因,在进入单位一年多的时间里受到上级领导特别照顾,两次外派出国,工作不到两年提升科级干部。在这段时间里其能力和贡献与其所获得的财富显然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其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反而在上任初始变本加厉提出配手机、车子、房子等条件,一时群众中一片哗然,当年干部考核结果可想而知。此后每年群众评议均为未位,最后只能离开,结果是什么也没得到。如果他当时能意识到提升科级干部是某种形式上财富的提前透支,并且能通过加快能力提高和多做贡献主动给予补偿,也许群众不久就能接受和认同他。
又例如:在工作中有些人投机取巧,每做一件事都想少付出多回报;也有一部分人不计较个人的回报,努力工作,这两种人在平时虽然工作业绩和对单位的贡献有明显的差别,往往收入并无大的区别。但实际中存在着某种潜意识,前者是在不断地透支不属于他个人的财富,他的行为不被周围认可,在分配调整、岗位安排上会遇到问题;后者在不断地积累应属于他个人的财富(虽然他并没拿到手),在分配和升职的调整中多数人都会给予认同,因为他拿到本属于他个人的东西。一个优秀的工作者每得到一次荣誉、物质奖励和职务升迁,事实上都是在支取此前能力和贡献的积累,如果过了头也会出现透支现象。如果我们每个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时都能主动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再把过去的功劳作为本钱,及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努力创造新的成绩,就是说少捞一些,多做一些,群众也许很快能认同和接受你。只有这样你的职业生涯才能走得快一些和上得高一些。
再例如:一些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理想,希望换一个单位。换单位较多是一些年青人,因为年青人在一个单位贡献的积累是十分有限的,离开原单位困难和损失都不大。而一些老职员一般不愿轻易离开原单位,除了考虑对新环境和新技能适应力及学习力下降外,最重要的是几乎在原单位多年来所有的贡献全部“清零”,一切都将从头开始。国外一些私人资本家企业,每次裁人的重点是老职员,除了老职员学习力下降工作能力提高不快之外,表面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最重要是减少对于老职工长期贡献的支付压力。多年来我们有一些老职工由于各种原因离开我们这个企业,只要他们在走的时候没损害单位利益,我们就不应该歧视他们,对于他们多年对企业的贡献应表示感谢,因为贡献全部留下给了企业个人是带不走的。年青人过于频繁的换工作单位,不断发生“清零”现象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没有益处。
贡献与索取得到的财富始终是同时存在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又不可能完全相称,应该用平常心对待每次的贡献和得到的财富,愉快地做好每件事。从不以职务的提升而得意忘形,而是时刻提醒自已:职务提升后能力不够用了,过去贡献的积累也已经没有了(都已兑现为财富),而且此后每次得到的财富也许会超过自已所做贡献的价值;因此,应该理解周围同事特别是上组和下属对自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鞭策自已努力工作,争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如果能有这样认识和实践,个人的职业生涯将加速走向新的高度。
总结
1、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始终客观存在着三类积累,一是个人工作能力的积累,二是个人对于单位和社会贡献的积累,三是个人财富(包括: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如果财富的积累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财富的积累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且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单位和社会做出贡献,最后在公平的原则下获得企业和社会相应的回报,从而实现财富的积累。
2、由于能力与贡献之间和贡献与回报之间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关系,所以有能力并不能说明一定能做出贡献,这还需要具备适当的环境和机遇;同样,有了贡献并不一定马上能得到回报,因此出现了能力的积累和贡献的积累。有积累就会支出,支出大于积累就会出现透支,能力和贡献的积累有利于职业生涯进步和发展,应该始终乐于通过学习保持能力的积累,同时也始终乐于多作贡献保持贡献的积累。
3、职务的升迁对于个人能力和贡献的积累都是重要的支付形式,由于职务的升迁,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都可能同时发生变化;同时也往往会因为职务的升迁,原有的个人能力和贡献的积累往往会出现透支的现象;
4、由于思想准备不足或没有主动纠正的意识,使个人能力和贡献长期处在透支的状态下,最终将导致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或倒退。
老子说:圣贤者已经不再使用小计、小谋,而是亲身实践着沉默的理念。他不为控制别人而做事,他不为谋取个人私利而生活。他不求回报而付出,因为他不为自己谋取赞誉,而总是给予他人褒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