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思维不能太发散(2012-08-21 17:27:00)

摘要: 好不谦虚地说我有一个优点,就是我的联想能力比较强。那么什么是联想能力呢?我的体会就是,在你看/听/想到一个东西时,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与它相关/相似的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说,我听/见到这么一个习语“人生如歌”。小的时候其实我不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后来长大了,我慢慢地懂得,之所以说人生像一首歌,其实主要是指这二者之间有共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通常一首歌都有前奏(低音),开始是平缓(中音),然后逐渐上扬(过渡),最后达到高潮(高音),然后下降,然后又是一个轮回达到新的高潮(高音),最后是尾声。当然这是一般的情况,有的歌其实不会有这么多高潮,有的歌甚至可能一直都没有高潮,但好的歌并不影响它的感染力,因为歌曲的生命在于它能打动人,不在于它的难度。其实,细想一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啊! 扯得有点远了,现在书归正传,谈谈联想思维/发散思维在我的研究上的应用。最近我遇到点小麻烦,其实是幸福的烦恼。这段时间我一直集中精力在写papers。我的计划是今年到明年一作的文章3-5篇。记得我读硕士期间我刚学着写论文的时候,我的导师曾向我传授写作秘籍。写论文有什么秘籍呢?导师说,论文其实是一点点“填”出来的。通常你写东西,其实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腹稿。题目怎么写,摘要怎么写,然后是前言,正文,结论。也就是说一篇论文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导师说,当你心里有这么一个腹稿的时候,你就把这个大的框架先写出来,然后里面的内容再一点点填进去。这样的好处是能让你的日后的学习有针对性。比如说读文献,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不做记录,文献读完是会很容易忘掉的。然而,当你心中有很了这样一个的论文框架时,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因为你可能会把你读文献的收获“填”到你的论文框架的引言里面。所以当你慢慢地一个表,一个图,一段分析这样一点点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已经几乎完成了一篇论文,这就是水到渠成。这个方法最大优点就是有的放矢,提高写作效率。以前听别人讲,有的人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其实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的写论文的习惯一直沿用这个方法。但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我在应用这个方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比如说当我专注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我经常会因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发酵,联想带出很多新的有趣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当第一篇论......

阅读全文(1311) | 评论:0

科学家的工作时间(2012-08-16 12:57:00)

摘要: 大连理工大学Xianwen Wang等人通过监测Springer上科技论文的下载情况,分析了各国科学家的工作时间。主要结论: 1)论文的下载次数基本上正比于该国发表的SCI文章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科学家基本上没有周末。美国、德国、中国科学家的周末工作强度分别是平时的68%,64%,77%。 3)科学家基本上不分上下班。如下图。 4)美国人是夜猫子(会不会是作者没把IP与时区的对应算对?);中国人与美、德的生活习惯差别非常明显,工作时间呈现三峰结构,即中午要休息,晚饭后也接着干,吃饭睡觉比较规律。而西方人一般中午不休息,吃饭大概也没准点。 论文下载地址: http://arxiv.org/abs/1208.2686

......

阅读全文(1315) | 评论:0

《科学》社论:科学的价值(2011-12-21 14:12:00)

摘要: 追求真理;勇于挑战传统观念;理性探讨,平等开放 6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社论——《科学的价值》(The Values of Science),对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科学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探讨。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一个社会要实现真正的开放和民主,其所需求的价值,也正是科学的价值。 对于科学来说,真理和信誉最为重要。任何对数据进行造假的科学家是在冒被学术界无期限驱逐的风险,这种行为会损害科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信用。科学家可以在分析数据时出错,但没有人可以接受数据造假。试问,在对待造假问题时,又有哪一个社会领域能持有科学界的这种态度呢? 科学需要独立自由地调查、质疑、思考以及去猜想未曾被想到过的事物。要打破传统观念限制,勇于挑战。 科学也需要理性,任何人身攻击是不被接受的。科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开放的,不论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性别。 年轻一代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任,他们必须对科学的价值抱有信仰。在科学价值的指导下,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将是建设更好明天的基础。(科学网 张笑/编译) ......

阅读全文(1285) | 评论:0

为什么在洗澡间里唱歌特别好听?(2011-11-17 00:22:00)

摘要:   有一种说法,在洗澡堂里唱歌好听。这种说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阿拉伯历史学家 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写的著名的《导言》一书中就曾经说过:“当享受热水浴时,吸进的热气加热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常常因喜悦而歌唱。”   其实,在现在,洗澡时唱歌也是很常见的。澳大利亚人有每天一早洗澡的习惯。不过他们那里缺水,为了节约用水,能源公司呼吁民众沐浴时最好不要唱歌,或至少选一条比较短的歌唱。   人们在洗澡时喜欢唱歌,固然因为在洗澡时,精神比较放松,无忧无虑,自然会哼几句。其实深究起来,还由于在洗澡时唱歌,比平时唱歌好听。要是在洗澡间唱歌比平时难听,我想人们在洗澡时唱歌就会很少了,即使有唱歌的心情,难听的效果也会使他自然闭嘴。这是由于一般浴室的墙壁、地板容易反射声音,特别是在淋浴时,喷头喷出的水珠也会反射声音,使洗澡间的声音混响度比一般居室要大,所以唱出的歌格外好听。   原来我们歌唱时从喉部发出的声音和演奏时从乐器上发出的声音同听众耳朵听到的声音并不是同一件事。从歌喉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扰动空气形成的声波往外传,而听到的声音却是这个声波经过直接到达或间接反射混合以后达到耳朵里的扰动。所以我们听到的音乐效果实际上是和所处的环境关系很大。在平坦的旷野唱歌,一点回声也没有,听起来就觉得不浑润而显得过于枯干,而在山谷里唱歌,就会有回响,产生“空谷传声”的感觉。总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和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的。    举例来说,去过北京天坛的人,都会在那个圆形的被称为“回音壁”的墙壁跟前,和在墙壁的对过的人讲话,如图在A点讲话,在B点会听得十分真切,就像在跟前讲话一样。这就是由于回音壁会反射声音的缘故。同样,在天坛的回音壁接近中心的地面上,有一块石板,人站在它上面拍巴掌,可以听到清晰地三次回声,所以人们把那块石板称为“三音石”。这里能够听到三次回声,是因为祈年殿、侧殿和回音壁分别在不同距离产生的回声。因为声速是一定的,最先反射的是祈年殿,因为它离三音石最近,再后是侧殿,最后才是回音壁的反射的声音,所以能够清晰地听到三声。     再举一例......

阅读全文(146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