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头记》密码2007-12-15 19:27: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niao0311/31443.html

分享到:

摘自       http://www.txt66.com/read2.asp?id=8949&PageNum=2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石头记》作者通过贾宝玉,表达了君主立宪的新思想。这种民主主义观念,从顺治皇帝身上可以看到朦胧的影子,但很不清晰。而在贾宝玉身上却放射出理想主义的迷人光环。
顺治皇帝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为:(1)满蒙统治集团内部,保留着勇敢尚武的进取精神与奴隶制度残余。(2)汉族广大地域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阶段,已呈日薄西山之势。(3)北京与江南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顺治皇帝所受的思想影响为:(1)游牧民族风流人物皇太极与多尔衮武力征服天下的奴隶主思想。(2)汉族儒家代表人物范文程与洪承畴“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之”的封建传统观念。(3)汤若望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人文主义民主精神如“世法平等”、“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
贾宝玉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明、满洲新兴奴隶主少壮派要求革新与接受西方人文主义新思潮的混合体,也是汉族皇权深刻反思、满族皇权要求革新、民主精神刚刚萌芽的产物。总而言之,贾宝玉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揭露、批判、改革封建与奴隶制度的艺术形象。贾宝玉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先进思想的艺术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艺术形象。东汉到唐朝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形象凝聚在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云居寺、乐山大佛等石刻艺术上了。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一开头就变成了《红楼梦》悲剧。
一、对满蒙奴隶制度的否定——奴隶既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人的尊严,在主子的心里,同会说话的牲畜差不多。反映了清朝入关之前与入关初期,胜利者不把失败者当人看待的历史现实。实际上,后金与崇德时期满洲八旗将掠夺的人畜都只按头口记数,乃是历史的真实。《石头记》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奴隶制残余社会的粗暴现象。
二、对汉族封建宗法制度的否定——汉族的封建宗法制度,体现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上,核心是“三纲五常”,并把它提到“天理”与“道”的高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贾宝玉针对这种封建伦理,提出“气一元”的哲学观,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因此“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人和物的本质“不过是个气”。在这当中“人为万物之灵”,而女儿则是“人上之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他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晴雯,同孔子、诸葛、岳武穆一样看待,认为都是堂堂正大之气。人源于“气”,将来则仍化为“气”,回归自由状态。
贾宝玉否定“昏君”,提出了“贤王”(北静王即北京王,并非指多尔衮也)的新标准:“情性贤和”,“十分谦逊”,“不妄自尊大”,“不以官俗国体所缚”,“不以王位自居”,“未以异姓相视”。这是一种君主立宪的标准,带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性质。
三、主张“世法平等”,反对特权——“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回中,贾宝玉对妙玉和宝钗、黛玉说出“世法平等”的惊人思想。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并无上下主仆贵贱之分”,“一味随心所欲”。贾宝玉以谦和宽容的“癖性”,表现着世法平等的伦理观念。
四、理想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大观园主子贾宝玉不出面,以贾探春为首,组织了李纨与薛宝钗三人内阁,接管了凤姐的封建独裁政权,推行起君主立宪的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来。大观园里上演的小故事,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这种政体改革,距资本主义制度尚有相当距离,却比封建zhuanzhi制度前进了一大步,接近现在英国的女皇制与日本的天皇制。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仍然认为君主立宪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但当时无人注意《石头记》里早就探讨过这种国家的新制度。
中国历代皇帝实行“家长独裁”。而大观园王国中,有并不独裁的君主,有三权分离的政府机构,有君主立宪的政治纲领,有世法平等的民主体系与承包责任制经济政策。
这个“大观园王国”,与满族大奴隶主阶级与清承明制的封建国家完全不同。贾宝玉成了贵族、平民与奴隶三方面的代表,以“世法平等”为旗帜,标新立异,离经叛道,甚至超过欧洲同期的民主主义思想。
《石头记》里贾宝玉的思想体系与政治理想,源于汤若望向他灌输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有人注意到了。陈悦在《列石头记于子部说》等文章中说:
《石头记》一书,虽为小说,然其涵义,乃具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理想家之学说,而合大同之旨。谓之东方《民约论》,犹未知卢梭能无愧色否也……综观始终,(贾宝玉)可以为共和国民,可以为共和国务员,可以为共和议员,可以为共和大总统矣。
总之,贾宝玉艺术形象脱胎于顺治皇帝。但他高于顺治皇帝不知多少倍。


第一章 开头的几个问题第9节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清皇室族谱
冷子兴介绍的贾家族谱——这是读懂《石头记》的门票。冷子兴隐射皇室大总管索尼,他是宗人府头目,所以他介绍的清皇室族谱很详细可靠。
索尼(1601—1667年)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希福之亲侄,于清太祖时代自哈达来归。赫舍里家族是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代的文臣与史官。索尼精通满、蒙、汉文,任职弘文馆,赐“巴克什”号,授一等侍卫。索尼历任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三朝吏部大臣,原系皇太极嫡系之一,军功政绩卓著,世职晋至二等子。索尼智勇双全,在两黄旗(正黄旗与镶黄旗)大臣中威望甚高。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暴死,盛京满洲朝廷形成权利争夺。多尔衮三兄弟的白旗系统与皇长子豪格的黄旗系统剑拔弩张,几成水火。索尼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盛京故宫大清门前,誓立皇子福临。顺治初年,索尼很受摄政王多尔衮赏识,曾几次拉拢他,但索尼忠贞不贰,誓死效忠先帝太宗和少年天子福临,严词拒绝。多尔衮恼羞成怒,对索尼屡加打击,革职罚银,甚至遣往盛京守皇太极的昭陵。顺治亲政后,即让索尼还朝复爵,先后擢任内大臣、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事,晋世爵至一等伯。
《石头记》里说,冷子兴(索尼)是周瑞的女婿,他的岳母是周瑞家的,乃王夫人(孝庄皇太后)的陪房,显然是科尔沁蒙古人。周瑞是荣国府(清室)古董房的头目,管理皇室子孙与孝庄子女(果子)的档案。而顺治年代的周瑞与“贾政,字存周”都隐射睿(瑞)亲王多尔衮也。
《石头记》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原文:
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待我告诉你: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再说荣府你听,方才所说异事,就出在这里。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注解:
贾代化长子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隐射皇太极在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八九岁上)死了。“次子贾敬”隐射定南王孔有德。贾珍是孔有德的儿子,却成了宁国府的家长,说明贾珍隐射顺治皇帝。贾珍之子贾蓉乃借来隐射康熙皇帝。
贾代善长子贾赦是一个“假设”的人物,名为荣国府的家长,却住在“东小院”,经济上又独立核算。事实上,他是死人皇太极的影子。次子贾政是荣国府的“员外郎”——属于编外人员,是代理家长,是假正。
由此可见,宁府的贾珍与荣府的贾琏、贾珠、贾宝玉四个人隐射顺治皇帝一个人。
宁府的贾蓉与荣府的贾兰两个人代表末代满洲皇帝,从康熙直到宣统皇帝。而贾蓉、贾兰主要隐射康熙皇帝一辈。
宁荣二府血统的分合关系,可参见以下系列:
宁府: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石(宁公)——清太祖努尔哈赤(贾代化)——定南王孔有德(贾敬)——清世祖顺治皇帝(贾珍)——康熙大帝以下的清朝帝系(贾蓉)。
荣府: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石(荣公)——清太祖努尔哈赤(贾代善)——假设的皇太极(贾赦=假设)与实际的定南王孔有德(张道人)——清世祖顺治皇帝(贾琏、贾珠、贾宝玉、贾芸,还有柳湘莲,即冷二郎)。
结论是令人惊讶的:宁荣二府都与努尔哈赤或皇太极没有血缘关系。宁荣二府都是孔有德的后代。
作者制作的真假混淆十分难辨的族谱如下: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石(宁公与荣公)——清太祖努尔哈赤(贾代化与贾代善)——定南王孔有德、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贾敬、贾赦与贾政)——清世祖顺治皇帝与堂弟(贾珍、贾琏、贾珠、贾宝玉、贾芸与贾环)——康熙大帝以下的清朝帝系与睿亲王后裔(贾蓉与贾兰隐射康熙。还有多尔衮的义子多尔博)。
《石头记》作者让三个人(贾敬、贾赦与贾政)来代表努尔哈赤下一代当权的两个儿子皇太极与多尔衮,却多出来一个贾敬。又说贾赦与贾政是长子与次子,还是多出来一个贾敬。于是只好让两个人(贾敬与贾赦)来代表皇太极一人而两身,而且让贾敬(孔有德)排在第一,让贾赦(死人皇太极)排在第二,又说贾赦(皇太极)与贾政(多尔衮)是亲兄弟,说来说去,顺治皇帝是孔有德的儿子。贾敬、贾赦与贾政皆是从“文”字旁,“文”者,孝庄文皇后之谓也,三旁“文”隐射孝庄依靠的三个男人也。


第一章 开头的几个问题第10节 《石头记》的三组作者(1)

顺治时代的文风仍然沿袭明末。庙堂上有风流天子,江湖里有风流才子。
康熙年间,辅政四大臣掌权,文字狱大兴,如庄氏之《明史》案、沈天甫之狱、戴名世《南山集》案、金圣叹的哭庙案等等,都是震动天下的著名大狱。
文字狱大兴,加强了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但严重窒息了文化学术的健康发展,在文化界造成浓重的恐怖气氛,“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就是当时文坛风气的真实写照。
康熙年间的士大夫,既震慑于统治者的淫威,又无法压抑内心的愤懑,“往往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石头记》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吴伟业是与《石头记》关系极为重要的明朝遗老。吴伟业所写的《秣陵春》中,人鬼合一,身魂分离,阴阳一体的写法,与《石头记》如出一辙。《石头记》里隐射的第一大人物皇太极,就有“一僧”、“癞头和尚”、“秦业”、“秦钟”、“秦鲸卿”、“秦可卿”、“贾雨村”、“贾赦”、“大狗”等多个化身,而且男女不分,父子不分,人兽不分,人鬼不分。这明显是汤显祖《牡丹亭》创作手法的延续与发展。吴伟业,号梅村,是清初著名文豪。吴梅村《读史偶述》第十六首云:“故国满前君莫道,凄凉酒盏斗成窖。”——说明他暗将汤若望嘲为孝庄野老儿。吴诗所谓“故国”指明朝,“满前”指清朝,“君莫道”意为隐射,“凄凉酒盏”隐射寡妇思春,不耐寂寞。《读史偶述》透露了吴梅村是《石头记》的作者之一。否则,吴梅村何以在康熙年间就知道刘老老隐射汤若望?
《石头记》的书名也有五个分身,(甲戌本)第一回云:
因毫不干涉时世,【甲戌侧批:要紧句。】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1)《石头记》写的是“一僧”、“一道”与“石头”牵头的历史故事。《石头记》的要害是《情僧录》。而“情僧”表面上是指空空道人,实指“行痴”与“痴道人”顺治皇帝。
(2)“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暗示《石头记》与《情僧录》主要写的是孝庄与顺治的历史故事,而强调的是清兴的历史记录。
(3)“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暗示作者是汉族文人,《石头记》又是悼明的文学艺术作品。“吴玉峰”者,“吴语讽”也,是历史学家南方人的化身。
(4)“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暗示《石头记》写了明亡清兴的历史,以孔有德、顺治与康熙三朝为主,正面看“无非公子与红妆”,反面看“白骨如山忘姓氏”,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阴阳对立正反两面的《资治通鉴》。其中“孔”指孔有德一代,“梅翰林”指顺治一代,“溪”指康熙一代。
(5)《甲戌本朱眉》:“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今怀旧,故仍因之。”“棠林弟”指吊死景山海棠树的崇祯帝的弟弟,即南明王帝也。
(6)“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悼红轩”是指故宫的档案馆。暗示《石头记》是以清朝皇宫后妃为主角的历史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孔梅溪、棠村、曹雪芹等都为此书的创作(抄录)、改名、题名、作序、披阅、增删做了工作。空空道人与情僧是一个人,乃《石头记》第一作者韩王朱本铉的化名。吴玉峰、孔梅溪、棠村三个名字里面,隐着清初著名文豪吴梅村的名号,他应该是第二作者。曹雪芹乃宫内太监吴禄的化名,他是第三作者。一个是政治军事领袖,一个是捉笔作书的文豪,一个是宫内资料的提供与整理者。
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表明空空道人是根据石头的经历,创作了《石头记》。“抄录”者,创作的另一种说法也。他无疑是第一作者。
“空空道人”在剃发令的压力下改名为“情僧”。而“清僧”头目顺治皇帝却自愿削发当了“痴道人”。说明空空道人与痴道人具有对等的帝王身份。“空空道人”应该是南明的皇帝,很可能就是康熙二年、定武十八年“不知所终”的韩王朱本铉(一百三回贾雨村见到的甄士隐)。
《石头记》一百三回的甄士隐,就是他的化身。知机县急流津,“村旁有一座小庙”,在“一株翠柏,下荫着一间茅庐,庐中有一个道士,合眼打坐”。庙里的道士结庐打坐,表示虽在清朝占领区,却坚持反清复明。“雨村复又心疑:‘想去若非士隐,何貌言相似若此?离别来十九载(南明政权维持19年),面色如旧,必是修炼有成,未肯将前身说破……’——这段文字就是一个“风月宝鉴”。
崇祯自缢后19载,正是南明定武十八年。此处的甄士隐代表南明皇帝,而定武十八年的最后一位南明皇帝不正是甄士隐代表的韩王吗?


第一章 开头的几个问题第11节 《石头记》的三组作者(2)

第一百四回云:
那衙役请了安,回说:“小的奉老爷的命回去,也没等火灭,冒着火进去瞧那道士,那里知他坐的地方儿都烧了。小的想着那道士必烧死了。那烧的墙屋往后塌了,道士的影儿都没有了。只有一个蒲团,一个瓢儿,还是好好的。小的各处找他的尸首,连骨头都没有一点儿。小的恐怕老爷不信,想要拿这蒲团瓢儿回来做个证见,小的这么一拿,谁知都成了灰了。”雨村听毕,心下明白,知士隐仙去,便把那衙役打发出去了。
出家当道士的甄士隐没有死,不是“韩王不知所终”吗?不就是写《好了歌》的《石头记》作者空空道人吗?甄士隐参加《好了歌》的写作,正好证明空空道人写了《石头记》。甄士隐以《好了歌注解》的形式,表达了改朝换代的亡国之痛,等于告诉读者他隐射的“空空道人”以“真事隐”的形式创作了《石头记》。
韩王空空道人写了《好了歌》,还写了第一回的“楔子”。而“楔子”完全是一个争天下失败的帝王的口气:“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
韩王空空道人不可能写作《石头记》的全文,他仅是《石头记》的组织领导者。
吴玉峰与孔梅溪将《石头记》题名为《红楼梦》与《风月宝鉴》,棠村作序,说明他们是《石头记》的第二作者,而且是书评者与作序者。因为除了作者本人,别人不可能给作品题名。他们是南方吴语讽喻作家的化身。
曹雪芹则是《石头记》的披阅增删与编辑者。但这个曹雪芹不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天佑。因为红学家不能证明曹寅有一个叫曹雪芹的孙子。曹寅的字为“雪樵”,孙子的字绝不可能叫“雪芹”。曹雪芹硬要起一个与爷爷曹雪樵平辈的字号,然后在自己创作的《石头记》里,让焦大、柳湘莲、尤三姐当面辱骂曹家的列祖列宗,还让自己的嫂子在镜子里不断地向男人招手,拉进去就“云雨”几番,有这个可能吗?
曹雪芹应该是顺治与康熙时代清朝皇宫里某位太监的化名。很可能是养心殿的吴禄,乃大总管太监吴良辅的义子。他跟随顺治皇帝多年,康熙时代又到清宫档案馆(悼红轩)当差。他对皇宫的地理与历史掌故一清二楚。文献记载,吴禄十岁入宫,经专门的文史培训,才分到养心殿当差。《石头记》作者中如果没有一个长期居住在皇宫里的文人,是不可想像的。因为《石头记》里记载的清宫资料,是外人不可能单凭想像而写出片语只字的。至于为什么要取“曹雪芹”这样一个笔名,尚待考据。“芹”开白花,有悼亡之意。雪地里不能生长芹,但大雪可以埋藏之,雪芹有深藏悼亡之意。“曹”字显然为“身在曹营心在汉”也。
吴玉峰、孔梅溪与棠村三个名字里面,隐藏着清初著名文人吴梅村的名字。吴梅村在《北词广正谱序》里说:“往往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明朝灭亡后,吴梅村闭门不出,写了不少悯时伤世之作,如《避乱》、《读史杂感》、《琵琶行》、《圆圆曲》等,文风沉郁苍凉,文字深邃含蓄。他嘲骂吴三桂的名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将汉奸骂得狗血喷头。他写的《清凉山赞佛诗》就是根据顺治皇帝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所作。而《石头记》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就隐写清世祖与董鄂妃的爱情悲剧。历史学家全隐了名字,大文学家只半隐了名字,“犹拒琵琶半遮面也”。
据文献记载,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明崇祯年间进士。吴伟业出身于没落的书香之家,明崇祯四年,他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二的成绩考取进士。当时有人为了攻击主考官周廷儒,牵连吴伟业。崇祯皇帝亲自审阅了吴伟业的考卷,批示“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使这场风波平息。吴伟业当时尚未成婚,崇祯皇帝特赐他归里娶亲,文坛佳话,荣极一时。在崇祯年间,吴伟业历任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国子监司、左中允、左庶子等职。崇祯自缢后,吴伟业南渡,到南京任南明弘光朝少詹事,但因与把持朝政的权奸等不合,居官两月就辞官归里。清顺治十年,朝廷征诏至,他再三推辞不过,再度回到北京,任清朝的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清顺治十三年,吴伟业因丧母辞官回家,以后一直居家不仕,隐居十余年。
吴伟业一生坎坷,在故明、南明与清朝三朝都当过官,目睹了明亡清兴的全过程,从崇祯、天聪、崇德、顺治,直到康熙早期。他的一生几乎与南明韩王及清朝的孝庄皇太后相始终。吴伟业主动仕明,被动仕清,是一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汉族文化人。他可以按第一作者的宗旨创作《石头记》,但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会单纯去宣扬反清复明,开历史的倒车,而是反思历史。
总而言之,《石头记》有五个书名,至少有三组作者,肯定还有隐姓埋名的历史学家。像《三国》、《西游》与《水浒》一样,《石头记》乃集体创造也。


第二章 隐射双关系统第1节 时间隐射系统

《石头记》涉及了明亡清兴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都有明确的标志。举例如下:
(1)甄士隐初见贾雨村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之前。万历皇帝(甄士隐)册封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贾雨村)为建州卫都督并授予龙虎将军印。甄士隐送贾雨村“白银五十两与两套冬衣”——“五十两”隐射满汉战争五十年;“两套冬衣”隐射天命、天聪两个大汗的王袍。希望他们在关外自治、不要入主中原。同时隐射崇祯皇帝按照清和议条约,每年交给清太宗银子与布匹,“五十两”是讨论还价之数也。
(2)贾雨村(皇太极)首次出任应天府知府(奉天府土皇帝)为天聪十年、崇祯九年(“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帝煤山自缢(“十九日乃黄道之期”),贾雨村隐射的多尔衮顺利入主北京。
(3)柳湘莲(顺治皇帝令部下多尔衮与多铎等)击败强盗(李自成)救了薛蟠的日子为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山海关石河战役——见《石头记》第六十六回)。
(4)贾雨村(多尔衮)进京(护送林黛玉进京)的日子为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林如海说的“出月初二”,“出”字五划,隐射“五”——见《石头记》第三回)。
(5)贾雨村以应天府(北京清朝朝廷)知府(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名义偏袒薛蟠(吴三桂)打死冯渊(李自成)的日子为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初三,乃吴三桂正式臣服清朝的日子,即薛蟠的生日(见《石头记》第四回)。
(6)姑苏(“故都”谐音)阊门城(北京城二环路城墙遗址地图是个“昌”字)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被火,四月三十日晨李自成放火烧毁故宫大殿与九门城楼(霍启=火起=李自成大军三月十五叩关八达岭,四月三十日逃跑。——见《石头记》第一回)。“严老爷来拜”之“严”为“炎”,两把战火也。西为李自成,东为清兵叩击山海关。
(7)贾政、贾琏与贾蔷(多尔衮与多铎)从顺治元年五月初二开始修建大观园——故宫殿堂,还包括御花园、太庙花园、社稷坛花园、景山花园、北海与中南海花园与其中的皇家庙宇与道观。到当年九月十九日“大观园”修缮工程算是草草完工了,为的是迎接孝端、孝庄两宫皇太后与顺治皇帝驾临北京,当晚在中南海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晚会,即“元妃省亲”仪式与游园活动(见《石头记》第十七、十八回)。
(8)林黛玉(孝庄皇太后)于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经通州码头的接驾行营、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经保和殿东北门,来到乾清门广场,由东往西,到了乾清门(正门三间的宁国府大门。《石头记》作者让演员退回去,又走了一遍,算是“重拍”吧。第二次来到乾清门,说是“荣国府”大门到了。其实“宁国府大门”与“荣国府大门”都是后廷的惟一大门乾清门。“乾清”者,“太虚”也,所以也叫“太虚幻境”正门),向正北走了“一箭之地”的汉白玉大甬道,到乾清宫殿前下轿,绕过乾清宫东穿堂,到正后方的交泰殿举行了欢迎仪式。然后住进坤宁宫。本情节中贾母、王夫人指孝端,与林黛玉指孝庄皇太后,贾宝玉是七龄小儿顺治,所以娘儿们住在一起。
宁荣国府第一门(正阳门)
贾府“大厅”(清廷的承天门即天安门)为九门大开第三门。贾府第二门为“仪门”(大清门),已拆除。
清皇宫第四门为端门,为早朝前大臣取暖处,即宁国府的第四门“暖阁”。
清皇宫午门,为贾府第五门“内厅”,往北的太和门为贾府第六门“内三门”、太和殿为第七门“内仪门”,中和殿为第八门“内塞门”,保和殿为第九门“正堂”。
荣国府门(乾清门)
“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第九门保和殿。第八门中和殿。第七门太和殿。第六门太和门。第五门午门。
此系从宁国府(清廷)第七门“内仪门”(太和殿)向南远眺第六门“内三门”(太和门)的壮丽景观。
“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此乃第八门中和殿与第九门保和殿的壮观景象。
宁国府(清廷)外大门——前门箭楼雄姿
(9)贾雨村(多尔衮)起复为应天府知府(入主北京当摄政王)的日子为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初二。贾雨村(顺治)起复为应天府知府(北京登基当皇帝)的日子为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十月一日(见第二、第四回)。
(10)顺治八年八月顺治(贾宝玉)大婚,年14岁,迎娶第一位皇后孝庄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也是走的林黛玉进宫路线。不到两年皇后废黜为静妃(“冷”宫美人薛宝钗与“泼皮破落户”王熙凤——见第三回)。
(11)顺治十一年六月十六日,福临第二次大婚,迎娶第二位皇后孝庄的侄孙女与亲外孙女小博尔济吉特氏,也是走的林黛玉进宫路线。
(12)《石头记》里林黛玉进宫,主要是描写顺治低调迎娶弟媳妇董鄂氏大福晋进宫,时在顺治十二年夏。顺治十三年八月册封为“贤妃”,于二月晋升皇贵妃,册封时走的就是林黛玉的路线。当时已经入宫两年了,所以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见第三回。
总之,《石头记》第三回林黛玉进宫,写了三件历史事实,隐射了三个历史人物:一是孝庄皇太后由沈阳进京,二是顺治第二位皇后小博尔济吉特氏的大婚册封,三是董鄂氏受封的情景。


第二章 隐射双关系统第2节 地点隐射系统(1)

(1)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隐射大青山与承德“棒槌峰”——《石头记》第一回“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大荒山不是满族起源地长白山“天池”或宁古塔地区,而是察哈尔蒙古的热河地区。因为“大荒顽石”隐射元顺帝丢失的元朝传国玉玺。《清史稿》云: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八月庚辰,贝勒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以获传国玉玺闻。先是元顺帝北狩,以玺从,后失之。越二百余年,为牧羊者所获。后归于察哈尔林丹汗。林丹亦元裔也。玺在苏泰太妃所。至是献之……九月癸丑,贝勒多尔衮等师还,献玉玺,告天受之”。青埂峰原来指大青山(阴山)山脉,是“牧羊者”拾到元顺帝传国玉玺的地方。实际为内蒙古绵亘千里的大青山脉,书中则转而隐射清朝皇室承德避暑山庄对面的磬锤峰,老百姓俗称“棒槌峰”。孝庄是元顺帝的后人,《石头记》作者按血缘关系,将孝庄说成“大荒顽石”(元玺)的化身,又进而说成是镇压汉族人的大棒槌。
(2)甄士隐的家隐射北京明故宫——《石头记》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此处的甄士隐乃指崇祯皇帝。“地陷东南”——源于“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的古代神话传说。从地理上说,“地陷东南”隐射中原大地。从政治形势上说,崇祯末年,李自成与张献忠农民大起义发生在西北陕甘地区,已经形成“天塌地陷”的严重局面。“姑苏”是故都的谐音。“阊门”城有两解:一解为北京城墙图是个“昌”字(现在的二环路)。二解为当时的中国“天有二日”,一为独立称尊的盛京崇德小朝廷(日),二为北京正统的明朝大朝廷(曰)。曰上加日为“昌”字。而当时日昌曰衰,形势逼人。“阊门外有个十里街”隐射阻挡不住清朝五次进关骚扰的万里长城。“仁清巷”是两个朝廷并列的局面。“葫芦庙”隐射沈阳的满族“胡虏”庙堂。“姓甄,名费,字士隐”:“甄”即真也,明朝真命天子也。“名费”为“国家名器废除”也。葫芦庙里住和尚——贾雨村,尚下坐贝为赏,“一僧”到贾家讨赏,开口一万两,隐射贾家是坐江山的万岁爷家。
(3)贾府的老宅隐射沈阳清故宫——《石头记》第二回贾雨村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这段话说得真真假假,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读者一看“金陵”、“六朝遗迹”、“石头城”字样,立刻认为他去了南京。其实,这是三颗烟幕弹,真实的意思是贾雨村多尔衮游览了“金陵地界”。“金陵”者——后金陵墓所在地也,其实是隐射盛京沈阳,具体是指沈阳东陵与北陵。“老宅”即沈阳清故宫。“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引文中的“街”隐射万里长城。“街东是宁国府”——隐射长城以东是后金与早期的清朝,发源于宁古塔的满族人的府邸(盛京),也叫东府,是努尔
哈赤与皇太极建立的王朝:后金政权。
“街西是荣国府”——隐射长城以西
原来是汉族人明朝的府邸(北京),也叫西府,是孝庄与多尔衮建立的王朝:清朝政权。“二宅相连”——隐射后金政权与清朝是连续的一脉相承的政权。“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意思是说,关内关外的大半个中国,都被清朝八旗占领了,只剩下江南苟延残喘的南明流亡政府了。这是顺治元年三月贾雨村多尔衮站在盛京的位置,放眼中国所看到的政治形势。
(4)贾府的新宅隐射北京清皇宫——《石头记》第一回贾家在“长安大都”的新宅就是北京的清皇宫,原为明皇宫,也就是现存的北京故宫。
并不存在东西并列坐北朝南的两处大府邸,也就是说北京并不存在所谓的东府宁国府与西府荣国府。宁国府与荣国府是合而为一的一个府邸,即贾府。因为位于北京(长安大都),写成一个府邸十分扎眼,无法隐瞒。迫不得已,就让林黛玉进京时,在乾清门广场重新从东往西走了一遍,相当于现在拍电影让演员“重拍”了一遍,就哄骗了清朝当局二百年,也蒙住了中外读者将近三百年。因此,书上凡提到“两府”字样的地方,都是指清皇宫一个地方。因为宁府的贾珍与荣府的贾宝玉都隐射顺治皇帝。而宁府的贾蓉与荣府的贾兰都隐射康熙皇帝。当专写“宁府”九门大开的时候,是指故宫前部行政区。当专写荣府大观园时,是指故宫后廷居住区。
(5)贾府含有家(国家)府的意思,也就是国家的府邸:朝廷皇宫也——所以宁府祭祖,九门洞开。“宁国府从大门(正阳门)、仪门(大清门)、大厅(天安门)、暖阁(端门)、内厅(午门)、内三门(太和门与两侧昭德门、贞度门)、内仪门(太和殿)并内塞门(中和殿),直到正堂(保和殿),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6)第三回,王夫人带领林黛玉去贾母处吃饭,从乾清宫昭仁殿(王夫人小院)出发,经乾清宫与交泰殿之间,乾清宫长寿右门,往南宽夹道,折向西夹道,途经永寿门前、启祥门前、春华门前,就到达慈宁宫大院的北墙外,从后门进慈宁宫,须从中宫殿穿过,首先是一个倒座三间的抱厦厅,迎面是一个粉油大影壁,其南就是中宫殿。穿过去就是一个小院落(王熙凤小院)。出小院就是现存的东西穿堂大佛堂。穿过大佛堂就是慈宁宫后院。从后门可以进入慈宁宫。这是《石头记》记载的皇宫“西线”。
(7)第四回还详细记载了薛姨妈见王夫人的路线,乃是《石头记》记载的皇宫“东线”。“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梨香院”
王夫人去贾母院(孝庄的慈宁宫)
薛姨妈去王夫人东小院(乾清宫东边的昭仁殿)
的贞顺门通外广场,故宫东北角的“竹香馆”,属冷宫,“珍妃井”在此。“一门通街”指故宫后门神武门通景山。“西南有一角门”指萃赏楼西南处的角门。“通一夹道”指东五所门前的东西夹道,从东向西直达御花园东墙外。“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指坤宁宫、交泰殿与乾清宫大院的东墙外南北夹道,为东一长街,经长寿左门口往南,进龙光门就是乾清宫(“王夫人正房”)。


第二章 隐射双关系统第3节 地点隐射系统(2)

(8)第六回,刘老老(汤若望)在周瑞家的带领下,从后门进荣国府,到凤姐院,隐射从神武门经贞顺门,穿竹香馆以西南的北东二长街、东六所前夹道、御花园西夹道、乾清宫西夹道(西一长街),折向西夹道,到中宫殿(王熙凤小院)。这是从故宫东北角到西南角的路线。
(9)第六十九回,“贾琏嫌后门出灵不像,便对着梨香院的正墙上通街现开了一个大门。”——隐射当年董鄂氏出殡,因棺椁太大,顺治皇帝命令将故宫东北宫墙“上通街现开了一个大门”的真实的历史。“八个小厮和几个媳妇围随”——隐射满蒙八旗亲贵抬灵,贵夫人必须高声哭灵,否则严惩不贷的真实历史。
(10)贾家一次“舜巡”、两次接驾隐射后金三次迁都——第一次“太祖皇帝仿舜巡”——隐射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鄂多哩城迁都赫图阿拉(兴京)建立后金王朝。第二次接驾——隐射1621年(后金天命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赫图阿拉迁都辽阳。第三次接驾——隐射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改名盛京。
(11)甄府四次接驾隐射南明维持了19年的五帝四“迁都”——福王弘光帝监国南京,不算接驾。其他四帝为隆武(福州)、绍武(广州)、定武(郧西)、永历(肇庆),此乃甄家接驾四次。
荣国府后门(神武门)——刘老老(汤若望)进的后门
凤姐小院在慈宁宫后的中宫殿
刘老老(汤若望)见凤姐路线(顺治六年八月)
董鄂氏(尤二姐)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逝世,发丧由承乾宫,拆毁东段的宫墙而出,到景山寿椿宫广场火化。
(12)狭义大观园隐射明清皇宫的后廷——大观园分狭义与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大观园隐射明清皇宫的后廷部分与景山、北海、中南海花园庙宇道观区,不包括乾清门广场以前的朝廷庙堂大殿。这是贾政与贾琏(多尔衮)从顺治元年五月初二开始,到当年九月十九日基本完工的明皇宫修复工程的一部分。整个修复范围就是李自成烧毁的那一部分,最后恢复为现在的故宫殿堂,御花园、太庙花园、社稷坛花园、景山花园、北海与中南海花园与其中的皇家庙宇与道观。狭义的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孝庄与顺治皇帝的。
“有凤来仪”是贾宝玉小顺治皇帝的涂鸦之作,认为自己这个小“龙驹凤雏”跟着孝庄这只凤凰,从沈阳的皇宫来到臣服的民家故明皇宫。而女政治家孝庄认为如此题名极不妥当,沈阳故宫与故明皇宫绝非君臣两家的关系,而是一家一国的关系,沈阳是老宅,北京是别墅,也是金朝女真族的首都。
贾雨村介绍的贾府老宅
“大观园”修缮工程首先抢修被李自成烧毁的明皇宫,最早完工的是英武殿,以便皇室处理朝政。
广义的大观园极大,泛指祖国的美丽山河。第十六回:“自此后,各行匠役齐集,金银铜锡以及土木砖瓦之物,搬运移送不歇。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这一段话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全是由历史概念转化而来的。像贾雨村游历“金陵”,描写贾府老宅一模一样。“街东是宁国府”隐射沈阳故宫,“街西是荣国府”隐射北京明故宫。“街”隐射万里长城,所以叫“两宅相连”——祖国山河能不相连吗?
此处写的是北京明故宫修缮工程,而此时的贾赦(假设的历史人物)隐射作古将近一年的崇德皇帝皇太极。他住在北京清皇宫假设的“东小院”里,用一个地理概念的小空间,隐射崇德朝代在沈阳8年的短时间。用黑油大门的“黑”隐射历史的阴影,故名“秽芳园”。
“宁府会芳园”隐射沈阳故宫御花园,其中的花神秦可卿隐射已死的皇太极与淫荡的孝庄妃。
“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隐射清朝入关后辽河流域与海河流域已经连成一片。
清朝入关后,拆除明清双方长城两侧的军事防务。
“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隐射长城附近的明清驻军营房尽行拆除了。不要理解成将故宫的西墙拆了。
“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当时“界断不通”的小巷隐射戚继光修建的明长城一线。
“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一股活水”隐射当年划定的明清边界辽河。
“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荣府旧园”沈阳本来就是明朝的旧地建州也。
“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长城与辽河流域的两侧“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统一还是比分裂好啊!省却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三千年的战争,难道不好吗?


第二章 隐射双关系统第4节 人物隐射系统

甄士隐——隐射万历皇帝。贾雨村——隐射努尔哈赤(葫芦庙赠银与冬衣)。
甄士隐——隐射崇祯皇帝。贾雨村——隐射皇太极(葫芦庙吟《中秋诗》)。
甄士隐——隐射崇祯皇帝。贾雨村——隐射多尔衮(葫芦庙吟《中秋诗》)。
甄士隐——隐射南明五帝(失火后流亡大如州)。
贾雨村——隐射皇太极与多尔衮(进京赶考——从沈阳入掠与入主北京)。
秦业、秦钟、秦可卿——隐射皇太极。智能儿、王熙凤——隐射孝庄。
林黛玉——隐射妹妹庄妃。薛宝钗——隐射姐姐宸妃。贾母、王夫人隐射孝庄。
林如海——隐射崇祯皇帝。贾雨村——隐射皇太极与多尔衮(坐馆身教=进关掠夺)。
林如海——隐射崇祯皇帝。贾琏与林黛玉——隐射多尔衮与孝庄(为崇祯帝发丧)。
贾敬——隐射孔有德。贾赦——隐射皇太极。贾政——隐射多尔衮(贾府三家长)。
贾敬——隐射孔有德。贾母与林黛玉——隐射孝庄。贾珍——隐射顺治(为孔发丧)。
张道士——隐射孔有德。贾母——隐射孝庄。贾宝玉——隐射顺治皇帝。
贾赦——隐射皇太极。邢夫人——隐射孝端皇太后。迎春——隐射十四格格。
贾政——隐射多尔衮摄政王。王夫人——隐射孝庄皇太后(法定婚姻)。
贾琏——先隐射多尔衮,尤二三姐指朝鲜两公主。
贾琏——隐射多尔衮摄政王。王熙凤——隐射孝庄皇太后(事实婚姻)。
金寡妇——隐射皇太极庶妃。金荣——隐射肃亲王豪格。
后廊上五嫂子——隐射孝庄皇太后。贾芸——隐射顺治皇帝(未亲政)。
甄宝玉——隐射南明五帝首先是福王弘光帝(甄家被抄没)。贾宝玉——隐射顺治与康熙皇帝。
薛蟠——隐射吴三桂。冯渊——隐射李自成(争夺陈圆圆=甄英莲)。
薛蟠——隐射吴三桂。冯紫英——隐射李自成(两次酒宴=石河会战)。
薛文龙(起)——隐射顺治皇帝。夏金桂——隐射第一位皇后(《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薛蟠(呆霸王)——隐射顺治皇帝。冯渊(逢冤)——隐射襄亲王(顺治霸占弟媳妇)
贾琏——隐射顺治皇帝。尤二姐——此处隐射董鄂氏。张华——隐射襄亲王。
柳湘莲——隐射顺治皇帝。尤三姐——隐射董鄂氏。
来旺儿——隐射顺治皇帝。彩霞——隐射董鄂氏。贾环——隐射襄亲王。
贾宝玉——隐射顺治皇帝。喜鸾和四姐儿——隐射董鄂氏。鸳鸯——隐射苏麻喇姑。
潘又安——隐射顺治皇帝。司棋——隐射董鄂氏。鸳鸯——隐射苏麻喇姑。
贾芸——隐射未亲政的顺治皇帝。林红玉——隐射刚入宫的董鄂氏。
贾珍、贾琏、贾珠、贾宝玉、贾芸、柳湘莲——隐射孔有德儿子顺治皇帝(假做真时真亦假)。
贾母——隐射孝庄。贾宝玉——隐射康熙皇帝。
李家店张氏——隐射孝庄。张大、张二、张三——隐射皇太极、顺治与康熙。
贾蓉、贾兰——隐射康熙皇帝(将要像“达摩祖师带领徒弟过江去了”,退回满洲)。
甄宝玉——先隐射南明流亡皇帝,后隐射改正错误的未来的汉族皇帝。
贾宝玉——先隐射顺治皇帝,后隐射康熙皇帝。
甄士隐——先隐射明与南明皇帝,后隐射抗清十九年的韩王朱本铉与空空道人,最后是未来汉帝的灵魂。
贾雨村——先隐射清朝帝系,后隐射未来清朝亡国皇帝的下场。


第二章 隐射双关系统第5节 事件隐射系统(1)

《石头记》历史事件隐射系统——从建州都督府的努尔哈赤到康熙二十六年孝庄之死为主要部分。
(1)《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甄士隐葫芦庙赠银与冬衣给贾雨村——隐射明万历皇帝册封25岁的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兼龙虎将军。
一僧一道在青埂峰下与大荒顽石相遇——隐射崇祯八年、天聪九年多尔衮从察哈尔蒙古获得元顺帝废玉玺,交给皇太极(一僧),并改造成清玺(通灵宝玉)。而当时的孝庄(大荒顽石)已经与孔有德(一道)有染,定南王孔有德(跛足道人)是第三者。此乃《石头记》的正式开端。
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隐射元玺到了盛京。
贾雨村葫芦庙吟《中秋诗》——隐射天聪九年皇太极将改后金为清朝,当崇德皇帝(“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隐射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顺治皇帝(神瑛侍者)降生。次年董鄂氏(绛珠仙子)降生。“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隐射崇德二年孝庄怀了福临。
(2)《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追述崇德七年孝庄妃在盛京三官庙诱降洪承畴。
(3)《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先隐射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在盛京的盛大国葬。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隐射皇太极遗嘱孝庄妃,不要轻易从沈阳迁都北京。时在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第二隐射在景山海棠树上吊的“美人”崇祯——“雕果画栋落看尘”中的果栋指景山万春亭与绮望楼。高楼则是万春亭。最后隐射顺治十七年八月顺治追封董鄂氏皇贵妃为“端敬”皇后。

阅读(1664)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