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使用光电耦合器进行断信号检测的电路2007-03-17 13:54: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niao0311/24035.html

分享到:

引言
    在某型号III型仪表中,将输入的420mA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所用的I/V转换电路结构见图1所示(包括远端的信号源)。


    当连接OUT+IN+的导线断路时,采样电阻RS中将没有电流流过,Vi1Vi2很小且近似相等,VO约为零;连接OUT-IN-的导线也断路时的情况与只有连接OUT+IN+的导线断路时的情况基本相同,VO约为零。这两种情况下,只要根据VO是否近似为零即可判断出是否存在断信号情况。
    当仅连接OUT-IN-的导线断路时,RS中同样也没有电流流过,由于电流源的调节作用,Vi1Vi2仍近似相等,但值较大,测量约为20.6V,这时,差动运算电路的输出VO约为0.6V,这个电压略小于零点信号电流(4mA)对应的VO(0.8V),所以也可以根据VO是否低于比0.8V小一些的某个阈值(0.7V)来判断是否存在断信号情况。
    但当信号电流发生零点偏移时,比如说偏移到3mA,这时对应的VO值为0.6V,与仅连接OUT-IN-的导线断路时的VO值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若采用上述判别方法则会误判为断信号故障。由此看来,上述判别方法在有较大零点偏移时是不可靠的。
   
如果既允许较大的零点偏移,又要求对信号回路的影响较小,则上述检测方法更不可行。
2使用光电耦合器的断信号检测电路
    从1中分析可知,断信号情况下,不管断的是哪根导线,流过RS的电流都近似为零,因此,如果在IN+端和RS之间串接一个发光二极管,则有信号电流流过时,发光二极管有光发射,而断信号时,发光二极管则没有光发射,据此即可进行断信号检测。新的检测电路结构见图2所示。
    图中,用光电耦合器U1(TLP521)中的发光二极管D1将信号电流IS转换为一定强度的光信号,再经光敏三极管N1将光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TLP521的电流传输比一般在50600之间,若将电流传输特性近似为线性关系,则在N1尚未饱和时(IC最大值受限于R1)
    IC=(0.56)IS
    N2(IRFU220)N沟道功率场效应管,其门极电流很小(最大100nA),可以认为IC全部流过R1R1上的电压降为

 

    IRFU220的开启电压VGS(TH)最小值为2V,最大值为4V,跨导gm的典型值为2.6S。当VGS小于2V时,N2中无导电沟道,其漏极上无电流流过,继电器线圈KM中也无电流流过,继电器不动作;而当VGS达到开启电压时,N2的漏极上就开始有电流ID流过。从厂家的数据资料可以查到,当VGS4V时,ID至少可达到60mA,该电流也流过继电器线圈KM,从而使继电器动作。
    当信号电流IS较大时,ICVR1也较大,VGS较小,若小于2V,则根据上述分析,继电器不动作,所以继电器不动作的充分条件是

即当IS大于0.6mA时,继电器将不动作。
    当信号电流IS较小时,ICVR1也较小,而VGS较大,若达到4V以上,则继电器动作,所以,使继电器动作的充分条件是


    显然,若满足6ISR11,则必满足上式条件。解此不等式得

即当IS小于0.017mA时,继电器将动作。
    当断信号时,ISICVR1都近似为零值,VGS近似为5V,继电器动作。
    综上所述,在信号电流大于0.6mA时,继电器将不动作;而当信号电流小于0.017mA和断信号时,继电器将动作。所以,该电路既可有效地检测出断信号故障,又允许信号零点偏移到1mA以下也不会误判。
    断信号故障情况可直接用场效应管N2的状态或继电器的触点状态来指示。在智能系统中应用时,还可以将继电器KM的一对动断触点KMNC串接到输出端,如图2中所示,若有断信号故障则使继电器动作,其动断触点将断开I/V转换电路与输出端子的连接。由于接地电阻的作用,输出端呈现零电压状态,智能系统可根据输出端子上电压是否为零进行断信号故障判别,这样做可以节省一个开关量I/O接口。
    检测电路除了发光二极管D1外,其他部分与信号回路没有任何联系,从而也不会产生影响。TLP521中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典型值是1.3V,对信号回路的负载能力影响很小。

3
结论
    实际光电耦合器的传输特性是非线性的,以上仅是近似计算,但误差很小。
    电路中R1的阻值也可取得更大一些,如取51kΩ。此时,当信号电流小至0.2mA时,继电器也不会动作,因此,允许更大的信号零点偏移范围。
   
实际运行表明,上述断信号检测电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对信号回路影响小,而且,还允许较大范围的零点信号偏移。

阅读(2811)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