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慧能本是一樵夫。他在给人送柴时听到别人念《金刚经》,心有戚戚,就投奔五祖弘忍大师。一天三更半夜,五祖把慧能叫到自己的房间,给他讲授《金刚经》,当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顿时仿佛有股电流传遍全身,终于“顿悟”了。我今天要讲的,是几个顿悟的体验。
1)回国前的一通电话
2009年我申请国内教职,他们一开始说给我30万启动经费(后来调整为45万)。当我看到“30万”这几个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给以前的硕士生导师打了一通电话,征询意见。她爽朗地笑笑:“这30万只是让你零用零用的,你要用它从外面拉来100万!”
那时,我压根没读过什么《金刚经》,但我一下子悟了。现在很多申请教职的人都为启动经费的多少花了很多时间讨价还价,其实:(1)就算承诺给你200万,又如何呢?能兑现吗?(2)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即使得了200万也是坐吃山空,而自己有能力,又何必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到了单位作出成果,自然会给你额外的学科建设费和其他好处。(3)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的就是你从外面拉到更多的钱,而不是给你200万你就靠它一辈子了。
2)“还把自己当做引进人才啊”
刚回国时,我穿着风衣,英姿飒爽,踌躇满志。当时我对当上了“大学教授”很有甜蜜感。这种状态持续了几个月,直到有一天我和以前的一个同学去看以前的辅导员。在路上,我反复说自己是“引进人才”。同样是“引进人才”的他冒出了一句:“还把自己当做引进人才啊?到了这里,就是这里的一份子啊。”
我一下子醒了。我明白,世界上很多东西,比如“引进人才”称号、“校聘关键岗位”,都是“外在的相状”。如果我不能给用人单位创造价值,那留我何用?用人单位是很现实的,如果自己把一些“头衔”、“名号”放在嘴边、放在心上,那有什么用呢?周围的人无论是拿项目还是发文章都很凶猛的,而如果自己执著于一些“名相”上的东西,反而会拖自己的后腿。
3)“谁让你愿意做第N作者呢?”
后来在路上和另一个同学讨论“算工分机制”。我问他:“你觉得第一作者文章才算,第N作者文章不算,这种评价体系正常的吗?”他丢出一句:“谁让你愿意做第N作者呢?”
我一下子醒悟了。不要怪罪这个世界没有理性,是的,世界上很多事情说不清,但是,you make a decision, you pay for it!后来我上一门课,有个学生常不来听课,还给我种种理由,比如准备出国学别的专业,需要复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希望在评分时给予考虑。我对她说,you make a decision, you par for it!
4)“你是谁都不得罪,但没人和你关系铁”
第二次评职称,一个人问我自己认为有希望吗,我说我谁都没有得罪。他丢下一句:“你谁都不得罪,可是没人和你关系铁”。我顿时明白了。还有一次,走在路上,另一个教授说:评上职称,得想想怎样更好地上台阶,梳理自己的研究方向,拉来更大的项目,建立自己的团队。如果还只是搞自己的一小摊,发几篇文章等退休,为什么要把教授给你呢?
明白了吧?人在职场,就要明白别人是怎么想的。不明白别人怎么想,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举一反三!中国人特喜欢开会,在会场上,得竖起耳朵,多观察。比如你看系领导给校领导汇报时,PPT上都有哪些数字、哪些图、哪些方向,你就明白什么更入领导的“法眼”了。所以,一定要“换位思考”啊!
5)“要么忍,要么狠,要么留,要么滚”
妻子在看一本《做内心强大的女人》,我看到封面的一句话,笑了——“要么忍,要么狠,要么留,要么滚”。有的人遇到挫折选择忍,忍也能忍出头。有的人选择狠——比如上海某名牌大学一个女教师在网上揭露“评职称黑幕”,还起诉学校,结果她来年评上了!上海有个开旅馆的老板输了官司,结果他整天带着录像器材跟踪法官,终于把法官给绊倒了。这个世界上充满复杂的事情,你不要扭扭妮妮的,还是直面人生吧。我妻子有时候会对我说一些纠结的话,我的回答是:either this or that, just do it!
6)“但你赢得了时间”
去年曾接到我硕士导师的电话,让我去拿一本书。她对我说,我回国比别人早,虽然当时没有得到好的职称,但是我却赢得了时间。我一下子明白了。现在很多回来的人虽然起步条件比几年前好多了,但是人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并不因为他是教授或者青千而不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他们进来后也是面对空荡荡的实验室,没有学生,也一样需要申请项目,把学生带出来。订购新的仪器也是一样几个月以后到位。而我,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并且比那些晚进来的“新兵蛋子”早安顿好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和房子,熟悉了职场的方方面面,也有各种在校内抛头露面的机会。导师的话,让我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得和失。得即是失,失即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老天不会什么都给你,也不会让你什么都没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773093.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