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时地利人和:客观评价读大学在改变命运中的作用2014-01-11 10:07: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enc999/54378.html

分享到: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意是指战争的胜利与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句成语被后人加以引申,天时指现行的政策、法规、当地的规定;相应的地利则变成了环境、条件;人和则成了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不论意思如何改变,无论事业还是个人命运,都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处的环境条件、家庭背景、个人的努力诸多要素有关。

那么,在决定个人命运的诸因素中,读大学能起什么作用呢?其实,无论是博士远离科研、还是C9院校毕业生漂洋过海、亦或是三本院校莘莘学子发奋读研,作为个人的选择,只要是理性的,都无可厚非。作为高校的园丁,客观地评价读大学在改变命运中的作用,给读学位这种风险投资行业以理性建议,比参与一边倒的激情辩论对莘莘学子更有建设意义。

一、天时:学位泛滥、文凭贬值的素质教育年代

       2000年之前,大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象牙塔,大学毕业的时候怀揣一张本科文凭,只要不挑不拣,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找一份体制内工作并非难事,硕士毕业到高校应聘一份臭老九的教职也很正常。如果博士毕业,到了偏远省份高校低就,爱人一起调动、低价集资房、科研启动费等优惠条件基本是标准配置。

2000年大学扩招以后,文凭贬值的速度超过膨胀的通货。2008年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背景下,近百万海龟纷纷归国,国内经济除垄断国企、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外,其他行业百业凋零。遭受诟病的三公消费,迫使高层痛下决心,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呈整体削减趋势。各种规格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旱涝保守的体制内单位、令人眼馋的垄断国企的需求量却日益缩小,连名声虽然好听、待遇极差的科研院所都被海龟、高学历土鳖充斥得人满为患。“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往昔的读书人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无情粉碎。本科生卖肉、硕士生扫大街、博士流露街头、博士后论文老赖,已经不是新闻。

二、地利:专业、学校、区位比文凭更重要

       在急功近利蔓延、环境污染严重的信息化社会,无疑与房地产、城市化、信息时代、物联网、有机食品这些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比较吃香,而那些办学成本低廉、难以创造GDP、无法产业化的生物学、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专业,即使读了高学历,也很难保证毕业后有业可就,更别提小资生活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园林规划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行情、薪酬水平可能好于一个冷门学科的博士。同样的专业,全国排行TOP 5 的学校与倒数第一的院校就业行情千差万别。同样的风景园林专业,排名前三的东南大学远远好于偏远省份农林院校举办的同样专业。区位的作用更不用说,在211院校排名并不靠前的上海大学,由于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同样专业的就业形势远远好于某些地处偏远省份的985院校。

三、人和:个人努力、家庭出身都很重要

同样三流院校、冷门专业,付出辛勤汗水、满怀理想读书的学生命运远好于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学生。一个大学的专业设置,只要没有被有关部门取消,就说明有其特定的市场需求,那么只要在这个行业学到极致,其命运也差不到哪里去。以笔者所培养的研究生来说,GIS方向的森林规划专业够冷门的吧,但是只要学生在GIS开发方面具有一定天赋、付出辛勤的汗水化,寻觅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并非难事。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谚语说明个人的性格、行为举止在改变命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而性格、行为举止无疑与家庭出身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笔者从教20余年,教过的学生差不多达到一个团的人数。通过观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从政的学生情商较高,父母、亲戚中官员比例较大;从商的学生则多出自江浙、珠三角地区,亲戚朋友中创办私企的居多;读博士的出自书香门第、城市中等家庭的比例较大;而出国留洋的则大多家境富裕、具有一定的海外关系;艰苦冷门专业农村学生比重大,但本科毕业后考取公务员、硕士毕业后读博士及从事科学研究比重较小。

四、结论

      在改变个人的诸多因素中,读大学只是其中一种,既不能低估、也不能过高估计。在成功的诸因素中,天时、家庭出身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顺势而为。而专业的选择、个人的努力则是自己能够把握的。适应无法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是智者的行为,也是生存的艺术。无论在哪个社会,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成功属于付出辛勤汗水的人,都是真理。

阅读(1635)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