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以为出家人对父母很绝情。但是现在,我忽然惊觉,自己对父母的孝顺,甚至不如出家人。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终极关怀的层面。这个问题太大,太严肃,此处先略去。其二是现实层面。《清华博士法师“弃亲割爱”的孝子本怀》讲述了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法号贤实)选择出家后,他父母生活的改变——
“有两次,父母就在龙泉寺住了下来。寺里长着六百多年的翠柏,还有千年的银杏和古柏。他们发现,不仅仅是他们的孩子在龙泉寺落发,在上百名居士中也有别的父母,在孩子上完早课后,跟孩子打招呼。
“在寺院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竟开始喜欢寺院的环境,” 贤实发现,“ 甚至我爸爸突然有了一种动力,就是赶紧回家把农活干完,然后来寺院里住。”
龙泉寺是2005 年正式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的,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多次法会,规模和影响力都在扩大。寺院方面甚至考虑将来成立实体的养老院,以解决出家人的后顾之忧。实际上,千年禅院,百丈清规,从前一旦身入空门,就与尘世了断关系的认识和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孩子选择出家,不能一出家就不管父母了,这是情理上不允许的。”1980 年出生的贤实说。
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贤实“全程陪伴,全力照顾,这对父亲来说是很大的安慰”。在贤实看来,这是一个永远的“还债” 过程。只是,出家人的还债,债主却再也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也包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
最近看到一句话,“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至孝养父母之慧。”不管小中大,我觉得共同的先决条件是能经常见到父母。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回老家找一份工作;其二是在外地工作,然后买一所能够住下老人和小孩的房子。从我周围年轻人的经历来看,如果家里没有背景,回老家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如果在外地工作,除非是二三线城市,否则很难买一所够老人和小孩住的大房子——“20%”政策出来后,估计更是如此吧。
难怪,龙泉寺会成为“北大清华分校”。如果考虑到龙泉寺的慈心农场生产的有机蔬菜,考虑到山上新鲜的空气,那就更加令人向往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