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版业应当为低质量的科普作品负责2012-11-26 19:22: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enc999/53913.html

分享到:

出版业应当为低质量的科普作品负责

                                 廖俊林

科学网邀请我参加关于“科普”乱象的讨论,但是由于国内外的时间差,我没接受邀请。在此发表点浅见。

我认为中国科普现状的最大责任者是中国出版业,由于中国体制上的原因,人才虽然有优胜劣汰机制,但劣币驱逐良币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媒体业要求从业人有业务能力,有能力的人就有性格,也更能保持道德上的标准,有能力就有底气,就敢顶撞上级,发表惹麻烦的东西,现在的官场文化是怕麻烦,当然这类人就很容易排斥走,就象在医学界一样,当医生太辛苦,反而收入低下,于是能干人就跳出去当药代表去了。总而言之,媒体机构业务能力很成问题。

我经常指点一些媒体的科普作品,许多地方其实如果编辑认真一点,就会发现问题。然而这样的有问题的作品仍然倡销于世,编辑的失职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因为科普作者的成长并不是天生的,比如某一天某个人突发奇想,他要写科普,于是乎一本又一本的科普书就问世了。事实上,总是有作者尝试写科普,得到大家的称赞与编辑的肯定,于是乎越写越多,再编辑成册,当写作风格形成之后,创作模式有了固定的效率,科普作者才会有大的计划,做较大的项目。所以最初指导与把关非常重要,好的编辑会让作者形成良好的习惯,从一开始就写合格的作品,其基础是牢靠的,有着一个固定有效的模式,想写差的科普作品都不容易。

如果一个作者最初遇到的不是一个好的编辑,他水平低下,就无法给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所有的错误都保留接受,这个作者就毁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千辛万苦修改的地方编辑读不出来,而随便抄几句编辑居然很欣赏,他就会随便抄随便写,反正是应付交差,然后数钱。对于作者来说,即使是科学家,现代的科学家专业研究领域都窄得很,在众多科学领域内拔尖的人物只出现在现代科学诞生初期或以前,即使是科学家,要写科普都得要做研究,有时间与精力上的成本,如果成本不高就数钱,那么这个作者就会养成数钱的习惯,尤其是中国这种写科普回报率很低的情况下,认真地写科普说不定是赔钱的买卖。我经常批评别人的科普,有时想想也的确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因为中国科普市场象对待医生一样,高贵的服务,低贱的价格。我有工作,写科普是兴趣,所以不在乎投入产出,但这对职业作家就不行,花大量的时间,挣钱还不如去餐馆端端盘子。

科普写作不能单靠我这类业余作者,专业作者遇到劣质的编辑就是一个低起点。越过这个起点之后,我们有了一个成熟的科普作者,但他的作品可以写得好,也可以写得差,其关键是针对科普话题愿意投入多少时间。现在中国学术界都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不少作者以为把外文译成中文就是写作,几拼几凑就出论文了,发送到杂志社,编辑看不出来,送给审稿人,审稿人没有太多激励机制,觉得读起来还象那么回事——别人外国同行都审过了发表了,当然不会差,于是乎论文出笼。跟科普写作一样,写文章抄袭外文多是新手,但是新手这么一放过,编辑就缺德地制造了习惯于抄的学者,即使这位学者成熟了,面对没有基本把关能力的编辑,他还是会用低质量的东西蒙混过关。如果你花一天时编一个框卖,卖的钱跟花三天编一个框是一样的,你会花三天时间去编吗?

中国的科普界现状其实跟出版业的混乱相关。说句不客气的话,中国病人上医院往往被恶劣对待,那是因为你付的费用并不值得更好的服务,医生给你看病收费还不如你给叫花子打发的多,这叫物有所(不)值,同样地,廉价的科普做成这样子或许也不错了。当然,这不是我们容忍劣质科普的理由,因为容忍了就断决了改进的希望。

面对医生的服务,患者基本上没有评价其质量的能力,患者会觉得笑咪咪的医生态度好,但对中国患者来说,这种服务质量现在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因为更基本的都没有保证。医生可以给你笑咪咪地开不必要的检查,让你吃有害的药,或者笑咪咪地剖开你那不该剖开的腹部,这种技术质量消费者没有办法直接评估。同样地,科普的消费者也没有能力评估作品的好坏,批评伪劣科普的声音都是专业人员发出来的。

在正常的机制下,编辑不仅仅把关自己媒体发表的作品,由于面临市场竞争,编辑也要关注其它媒体,尤其是他的竞争对手。编辑就有评估自己领域内的作品的习惯,如果自己判断不了,会请教专业人员,多请教几次,也就把握了大方向了,也就有了评估能力。这种评估能力可以是直接地以评价的方式体现——编辑是做文字工作的,会习惯性忍不住要评;也可以是通过竞争签约作者的方式体现出来。有了竞争,作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你写了劣作,会臭上你半年,没哪个编辑愿意再要你的文章,即使要,也会看了再看,还请专家评估。破产了就不容易申请到信用卡,就是这么个原理。这种机制下,优胜劣汰,才会有好的科普作者与作品。同时,优秀作者可选择性强,就可以要求更高的费用,消费者在自由市场中利益才能最大化,不用担心花了钱,虽然不多,买回的却是劣质产品。

编辑也要受社会的限制,并不每个专栏作者编辑都有权换的,实际上,可能在绝大多数专栏作者面前,编辑还不如秘书的地位高。在中国社会中,并非官员才腐败的,可能人人都腐败,只要你动用了关系制造了特权,那就是腐败,或者滥用了职权,即使你无职无权,当个看门的,也有机会腐败。腐败深入人心,编辑也有编辑的难处,使得劣质科普无人敢挡。所以中国科普乱象更深层次的是制度的原因,是缺乏市场自由与竞争的必然结果。

如果我们任凭社会经济力量左右自己的生活观点,因为制度的原因就自动原谅不端行为,那么社会就失去了推动力,在乱象之中,我们仍然要批评,要揭露,要纠正。科普的目的是娱乐、益智、扩知、助学、以及增强一个社会的普遍科学技术能力。一位科普界前辈说过,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科学是达到科普所有目的根基,科普批评与揭露往往能起到双重作用,一是直接达到科普的目的,二是促进科普水平的提高。凡是关注科学与科普的人,从来相关职业的人,都应当尽量尽责地维护科普的尊严与水平。

通过劣质科普蒙利的人显然都会抵制纠正揭露与批评的努力,在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些人还能赢得同情,而批评揭露者往往会被质问动机,让科普乱象乱上加乱。这些支持劣质科普的人,攻击揭圳与批评者的人,谓之民贼科匪亦不为过,因为他们是侵犯消费者与维护劣质科普的帮凶。

有不少人论及科普作者的地位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远比出版业市场不规范更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基本社会机制。在科普发达的国家中,科学家发展技术科学的经费来源取决于民众的赞同程度,科普就有着极重要的地位,事涉饭碗,科学团体对科普的重视就不言而喻。这不是短期可以期待改变的事情,因此,普通人只能审慎地观望。

回到我的命题上来,编辑是科普质量的关键,那么一个编辑究竟如何做才算好的编辑呢?

我觉得,一个问许多愚蠢的问题的编辑才是好的科学编辑。聪明的编辑到处都是盲点,对于科普作者基本上没有帮助,跟我约稿的编辑,我最怕的是什么都懂的类型,编辑懂得越多,发现科普作品的漏洞的几率就越小,越懂得多,编辑越爱自以为是,让作者很难写,有时削足适履。当然,我这里所谓的懂,指的是编辑的态度,而不是编辑本身知识含量,那是越多越好的。

中国人有个传说,诗人白居易爱找老大娘老大爷审稿,在他那个时代,或许还真只有老头老太才有时间陪诗人磨牙,不过,效果就很不错,他的诗很耐读。编辑就要有扮演老头老太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懂得装傻。多问些问题,问成习惯了,作者慢慢学会预期这些问题,他就想写劣质科普都不容易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636341.html

阅读(852)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