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学:大楼、大师、大学生2012-09-03 16:27: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enc999/53759.html

分享到:

摘要:大学是大楼、大师和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统一体。没有设备相对齐全的大楼、没有具有学术成就而且能够吸引必需资源,领导一批教师、学生共同攻关的大师、没有具有意志力和责任心,而且愿意学习勤于实践的大学生,优秀的现代大学不能产生。

 

一 关于大学

已故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在1931年就职演说中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里我想用现代汉语再说一遍,一个优秀的现代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它有大楼,更在于有能使这些大楼充满生气的大师和各种教学和研究辅助人员,并能依靠大师和大楼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

因此,对于优秀的现代大学来说,大楼、大师、大学生缺一不可:它们是组成大学的三个要素。我们完全可以说,优秀的现代大学是基于其优越的硬件条件的,特别是基于其容纳各种设施齐全的实验室的,并因此支持教师开展大学生为主体的形形色色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其次,通过这些教学科研活动,使大学生得到系统的科学训练,为他们走上社会后开展各种工作做好智力与体力的准备;第三,通过这些教学和科研活动,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即大师)和优秀的大学生。毫无疑问,大师因其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而名,也会因为在培养大学生时作出杰出的学术贡献而名。

 

二 关于大楼

毫无疑问,进入一个现代大学,首先映入眼帘的肯定是林立的大楼和优雅的环境。进入大楼,可以发现众多实验室或工作室,其中有可以创造各种教学研究环境的先进设施。一个优秀的大学,其教学科研设施必定是丰富、齐备和先进的,足以完成多种多样的设定的教学科研工作。

我曾经在英国牛津大学工作过3年。和许多后建的现代大学不同,牛津大学的众多学院散布在牛津市的多个地区,但主要的大学建筑处于城中央。学院、大学、市政和民居建筑混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大学建筑布局模式。不过,牛津大学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教学科研大楼是牛津最显眼的建筑。它们也是游客必到之地。

在大楼中,以我最熟悉的无机化学实验室为例,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中,含有方便的水、电、气源,足以完成大多数的化学实验。如果需要进行比较特殊的实验,如低温或高温实验、隔夜无人值守实验、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和设施,你都能在楼内专门的公共实验室中发现。可以说,在那个大楼中,你能想到的实验大多能方便地完成,个别无法在完成的,可以在邻近的其它大学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完成,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关系来完成。

在大楼中,另外比较醒目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反映科研、教学情况的墙报和布告栏,以及外人看不见的小餐厅。人们可以从这些墙报中得到各个研究组的研究近况,更可以在小餐厅进行的上午咖啡下午茶中了解各个教授、博士后、研究生的最新研究心得,向他们请教各种科学、实验问题。因为你可以在那里遇到实验室工作的几乎每一个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英国人说,他们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那些咖啡和茶中得到的,很有道理。

曾参观过美国的一些大学。其中的设施不必说,但是在走廊角落里摆放的些许凌乱的茶几、沙发和黑板,以及一些重要的发明挂图和实物橱窗值得一提。在那里,存在一个让人放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们方便、自由地讨论一些问题,也可以让人了解一些科学和技术发明的来源。

在大楼之外,我见过的大学除了自然环境和造景水平有差异外大致差不多。如果需要改进的话,应该是尽量做得更自然,吸引花草、树木落地生根,飞鸟欢鸣。

我认为,现代的大学大楼应该是这样的。在那里面,有足够完备的实验设施,有方便的技术和理论支持,有轻松舒适的交流环境。

 

三 关于大师和大学生

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学决不能只因为大楼的存在而存在。令它存在的更重要的基础是它有足够多的大学生,而且有教这些大学生的教师,包括大师。可以说,大学因大学生而生,因大师而兴,因大楼而立。因此,大楼、大师和大学生密不可分。

先说大学生。现代中国大学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他们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也因为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国内中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已广受诟病,在短时间里也无法改变,但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大学必须承担。应试教育使一些学生已疲于学习,大学的宽松环境使他们容易放任自流。另外,独生子女中的一部分因为家庭溺爱,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心理脆弱。这些问题都必须得到重视。

大学生之大是长大成人的大,是大人之大。按照现有教学制度,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已是法律意义上的成人,具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具有自主的行为能力。大学必须注意到这一特点,相应设置教学计划,吸引和保证他们能自主地参与一些教学科研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大人。

在一个优秀的大学里,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优秀的?我认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敢于面对困难的、敢于突破成规的;能够善于学习、能够独立完成或组织并积极参与团队完成给定任务的大学生,就是优秀的大学生。他在大学里学了什么专门知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学习这些专门知识的时候,脑力是否得到了训练,是否完成了这些专门知识学习所规定的任务。我这样说是因为优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比例据调查实际上是较低的。

其次,关于大师。钱学森之问让许多高教战线上工作的领导和专家深感大师之重要。但是,大师究竟为何仍需讨论。我认为,大师之大,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学术修养,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能依靠个人的学术修养和影响吸引立志成才的大学生,然后又影响、培养了众多成才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大师的重要性足以使上上下下的领导们愿意投巨资培养,因此影响了大学的有限资源的分配。当然,大师也必须动用其影响力保证其个人的研究领域得到充分的资金投入,因为非此不能保证自己的发展。

毫无疑问,大师是需要培养的,因为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大师。大师当然首先必须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具有相当的对所学专业的洞察力。一个只是发表了几篇比较像样的文章的人不见得就具有高的学术修养,因为那些文章可能是在其导师指导下完成的,也可能碰巧他发现了一些新奇的东西。换句话说,一个人完全有可能机缘凑巧做出了一些较大的贡献,而不是因为其学术修养和洞察力使然。这样的人不一定会成为大师。其次,一个大师,必须有能力吸引和带动一批人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他必须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第三,他还得具有影响力,特别是对学术圈外部的社会力量的影响力,从而能募集款项支持他的学术研究。

需要严重关切的是,在遴选培养大师级人物时,一些只注意个人学术贡献,包括其头顶上的光环,如院士、各种“江河湖海”学者、杰青等等,不注意其能否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提高个人的学术修养,特别是能否引领一大批人成长的倾向必须改变。常有大学领导在花巨资引进曾有一定学术贡献的人之后后悔,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只能遵守合同条文,根本不能按照期望引领、带动学科发展,伤害了原有教职工的感情,造成了尾大不掉的负面影响。

中国肯定需要大师,因为大师能够独当一面,组织各种社会资源保证自己的团队健康可持续发展;负有组织一支能够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够培养优秀人才的研究和教学队伍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组织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宏伟项目,自然需要也培养了若干个像钱学森一样的大师级人才。因此,钱学森等的出现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之结果。现在,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防和民用工业体系,发展了农业生产之后,大规模的组织活动已不再存在。我们还能培养出像钱学森一样的大师吗?

我认为,钱学森一样的大师是不世出的,可能也不再需要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一个大大小小的小领域里能够独当一面、能够组织社会物力资源、能够组织一批人力资源完成国家和企业委托的各种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培养一批优秀人才的大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大师的定义。

 

四 再论大学的三要素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因此,即使大师也不能使每个大学生成才。理由很简单,大师是有专业的,大学生的兴趣是不同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弟子三千,贤者也不过七十二人。为此,一个大学及其大师应该有选择学生的机制,学生也应该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其大师。

大学的第一要务也是唯一的使命应该是提供各种机会使大学生的意志力、智力和体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使他们懂得为人类、国家、机构贡献自己才干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使他们能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信念,找到突破的方向;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人才;也使他们因此能够在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中寻找快乐、幸福生活。

怎样才能使一个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大学生?这是我们每个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让他们学习众多而且必要的课程固然是必须的,但让他们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有机会自主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并培养各种相关能力可能是更重要的。大学应该提供这样的机会。大师的作用就是能够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足够的帮助和指导。

是不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自然地必将会有专业,但可能不是在大学。实际上,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本科专业工作的人数不多,占比很小。大学必须有专业课程设置,因为非此不能组织具有专业的大师,非此不能组织还懵懵懂懂的学生。学生在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逐渐了解了专业,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也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大学必须提供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当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时,大学能帮助他们学到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或者学习途径。

大学不应该在不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学生变成失败者。在某种意义上,学生是包括大师的大学教师的衣食父母。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通过辅修专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之外,满足其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是一种可取的方案。可以通过知识能力转移评价让一些不愿意完成原专业学习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习是另一种方案。无论如何,大学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业应该是可选的方案。必须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很重要,大学愿意在符合大学章程的情况下,做任何努力帮他们完成大学的学业。

如何让学生学习?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应试教育让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为,在家里,他们是宝宝,爸爸妈妈让他们很容易地获得需要的东西。近年来,儿童自闭症发病率提高应该与这种情况有关。到大学之后,大学教师提供的专业知识不那么容易掌握,就使他们易于畏难而退,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必要性,并激发他们的能力。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习者的对特定知识的缺乏。如果没有这种缺乏的感觉,任何人都可能倾向于不学习或持消极态度。因此,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感觉到能力或知识的缺失,才是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

我认为,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够探索未知事物、预测未知事物发展方向并作出决策的人;第二类是在第一类人作出决策之后能够组织力量完成决策的人;第三类是听从第二类人的指示,根据确定程序完成一项工作的人。大学生在入校时应当决定他将成为那种人。很明显,第一类人属于那种在外人看来能耐得住寂寞,在实验室辛勤实验的人。他必须有渊博坚实的理论知识,善于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因此能够洞察未知事物的发展方向。第二类人通常是善于组织,具有领导力的人。他们通常比较显眼,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通晓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类人就是一些技术工作者,熟悉其专业技能,可以按照指令没有折扣地完成指定的工作。

对大学生而言,什么素质和能力是最重要的?毫无疑问,这取决于他希望成为那种人。但一般而言,对工作的责任心、抵御诱惑实现追求的意志力、自我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付诸应用的能力,以及将自己的发现和要求清楚地表达出来并争取他人理解和支持的能力,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或多或少都需要。

大师应该让大学生知道,其它的包括各种专业理论知识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素质和能力建造所需要的一个阶梯,不一定是将要从事的职业需求。因此,当大学生无力改变其学习的专业时,而且学习的专业不是其喜欢的,他也应该继续学习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专业要求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辅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来完成自己的职业追求。相信经过这样磨练的人更加能适合社会需求,更容易成才。

通过大师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各种活动,大学让大学生在承认过程中增长了责任心和意志力,学会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方法,最终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2017-608772.html

阅读(1329) | 评论(1)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load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