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一家伟大的公司、一个长青的基业,是很多企业追求的使命。然而,很多企业能做到优秀(Good)就不错了,称得上伟大(Great)的企业非常少有,能够做到基业长青的就更寥寥无几了。那些伟大的企业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如何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他们是如何做到基业长青的呢?这是所有想要建立伟大和长青基业的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
在此之前,吉姆.柯林斯已经在《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这两本书中系统性讨论了这个问题。伟大的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无所畏惧的好奇心,2、培养第5级经理人,3、先人后事,3、面对残酷现实,保持坚定信念,5、知道自己能在哪方面做到最好,6、框架之下的自由和责任,7、技术是发展动力的加速器而不是创造者,8、不断累积和突破。
哈佛商学院教授、曾担任《哈佛商业评论》主编的罗莎贝思.莫斯.坎特教授也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系统性的思考和研究。她对四大洲20多个国家中备受尊崇且经济上大获成功的企业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堪称伟大的企业之所以显得卓尔不群,就在一般的企业仅仅从财务逻辑来考虑自己的经营决策,而伟大的企业则遵循着不同的“体制逻辑”。
这种“体制逻辑”又可以称之为“社会逻辑”,它们相信企业是社会内在的一部分,和家庭、政府以及宗教一样,几百年来一直是社会的一大支柱。伟大的公司和一般的公司一样,也要赚钱,但赚钱只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它的目标。这些企业在选择赚钱之道时,考虑的是如何建立经久不衰的体制。它们会努力理解人与社会的需求,为未来而投资。
“体制逻辑”共包括六个方面:1、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2、企业的长期视角,而不是短期目标;3、通过价值观激发员工的正面情感和积极性;4、与公共领域合作,兼顾其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5、创新;6、自发组织。这六条原则互相关联,并且有很多共通之处。伟大公司的领导者利用体制逻辑来弥补财务逻辑的不足,并以此指引和壮大他们的企业。
要讨论“体制逻辑”,还涉及到企业最基本的问题: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不在自身,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这就是造就顾客。而麦肯锡的前任CEO戴颐安则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其社会企业责任。而在迈克尔.波特看来,企业与其尽其企业社会责任(CSR),不如创造企业和社会的共享价值(CSV)。
除了“体制逻辑”,还必须要考虑“经营之道”。彼得.德鲁克认为,经营之道包括三点:首先是关于组织所处环境的设想;其次是关于组织特定使命的设想;最后是关于完成组织的使命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的设想。关于环境的设想决定了一个组织的赚钱方式,关于使命的设想决定了组织希望为之奋斗的结果,关于核心能力的设想决定了组织精擅的本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