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吕不韦辅佐嬴政之谜2011-04-12 09:12: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enc999/52406.html

分享到:

 

吕不韦辅佐嬴政之谜


        公元前246年,也就是秦庄襄王三年,在位仅三年的异人又死了,他32岁登极,35岁丧命,他的父亲安国君三天丧命,他三年丧命,这个事儿确实是不可思议

        公元前246年,也就是秦庄襄王三年,在位仅三年的异人又死了,他32岁登极,35岁丧命,他的父亲安国君三天丧命,他三年丧命,这个事儿确实是不可思议。他是这一年5月死的,他死了以后,就由赢政即位。那么赢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应该说,这个时期历史进入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时代,也就是既有吕不韦,又有赢政,后来的秦始皇。那么《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这意思是说,赢政刚即位的时候,年龄小,国家大事都委托大臣处理,具体讲,大臣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吕不韦。值得注意的是,吕不韦这个时期除了担任丞相以外,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仲父。这个称号是谁起的?怎么叫起来的?现在不清楚,我们查了查在历史上大臣称仲父的,比较早的有管仲,管仲帮助齐桓公改革,齐国强大,齐国成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非常尊重管仲,于是,称管仲为仲父。吕不韦这个仲父有什么意义?我想有两点。第一,表明吕不韦和赢政的关系非同寻常,或者说是耐人寻味。第二,也表明吕不韦要像管仲一样处理朝政,你们晚辈不要干涉。所以这就为我们了解吕不韦、赢政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第一件事儿,继续东进。我们看到,秦国时从春秋以后你发现它就不断进进,秦穆公是试图东进,但是他的谋略,他的军事能力都不行,所以叫晋国打了一个败仗,秦国再也不敢向东方用兵了。所以史书记载,开地千里,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他往西方发展。到了秦孝公以后,用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面貌,到了秦昭王的时候,引用了东方的许多有才干的人,所以使秦国的力量迅速强大了。所以,他们的仗是越打越大,向东方进发的步伐越来越快,吕不韦辅佐赢政之后,继续维持对东方各国的高压态势。在赢政即位的当年,秦国就占领了上党郡,后来又占领了晋阳郡,设立了一个新的郡,叫太原郡,这已经深入到山西了。后来,又向东打下了韩国的20多座城市,打下了魏国的20多个城市,又设立了一个新的郡,叫东郡,东郡实际上在哪呢?已经接近山东了,所以这样就为他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时候战争的形势越来越明朗,秦国如果论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打,东方这些国家,哪个国家都不是它的对手,所以,这些国家都非常害怕,于是想方设法用各种办法拖住秦国,最好不要让它很快出兵灭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想了一个办法。韩国当时派出了他们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家,这个人叫郑国,很有名,各国都知道他,他到了秦国以后主动提出,我帮助你们修一条水渠,而且告诉他们这条水渠怎么走向,将来益处多多,结果秦国就答应了,投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修,结果修了好几年,这条水渠还没有修成,聪明的吕不韦突然发现这是个计谋。这是什么计谋?叫疲秦之计,疲,使之疲劳,拖住秦,你想你把钱财物用到了修水渠上,你不就军队的投入少了吗?你不就少向外发兵了吗?吕不韦看到了。结果,把郑国找来就质问他。郑国不但没有慌张,反而非常镇静,他是这样说的。他说,臣始为间,我开始确实是作为间谍来的,已经没法隐瞒了,可是我这个间谍来了,是帮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这条水渠修成以后,对你们秦国,你们可以得到万世之功,那意思这条水利工程对于秦国是非常好的,可是对于韩国有什么用呢?不过对韩国来讲是延数岁之命。大家一听,这个道理太明确了,太明白了。你让秦国修水渠,好像我们秦国没有马上发兵打你,好像我们秦国的人力之物力都没有用到军队上,可是我们兴修水利这是基础建设,所以,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太明白这个道理了,好,不杀你了,继续把水渠修完再说。结果这条水渠就修成了,这水渠就以郑国的名字命名,郑国渠,这条水渠长300里,灌溉关中贫瘠土地数万顷,这样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第二件事儿,引进人才。秦国为什么强盛?我们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比如说,变成彻底,实行军工爵,实行耕战政策,但是我们看到吸引人才是秦国强盛最重要的条件。没有人才,尤其没有非常高超的计谋,秦国是不可能强大的。如果我们看秦国发展史你就会发现,秦国每前进一步都是人才支持的结果。以秦穆公开始就引进了东方的人才,秦孝公引进了商鞅,秦昭王的时候,引进了东方的一位军事家范睢。他为了让范睢待在秦国,五次给范睢跪下,让范睢留下,让范睢出计谋。这都是很少见的。所以到了吕不韦执政的时候,继续引进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吕不韦时期引进人才和以前有一些不同,以前秦国引进人才,多数为法家和兵家,这是它们改革和发展军事的需要,吕不韦时期引进人才,发生了一个变化,八个字,不拘一格,兼容并包。那就是说,他引进人才包括了不仅有法家人才,有兵家,还有方方面面的,那么在这些士当中,大多数人没有姓名,但是,也有有名字的,李斯就是其中之一。李斯原来是楚国上蔡人,河南上蔡,最早是低级的小吏,这个人很有才华,这个人崭露头角是在什么时候?是在有一次和赢政对话的时候。他说,要成就大业,必须看准时机,该忍耐时就要忍耐,该进取时就要进取,在秦国历史上,秦穆公的时候,虽然兵强马壮,虽然秦穆公也想统一东方,但是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秦穆公的时候,周天子还在,各诸侯如果要想成就事业,必须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候。现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秦国更加强大了,现在的时机是秦国强于东方,秦国统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希望王,就是秦王不要坐失良机,如果失去这个机会,让东方这些国家联合起来打秦国,秦国恐怕就难办了。大家听这番话,是掷地有声,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有他个人的见解。这番话是李斯对秦王说的,实际上是对吕不韦说的,因为吕不韦是辅佐亲王,吕不韦发现李斯真是个人才,于是,他任命李斯为长史,所以,李斯从这儿开始就进入了政坛。吕不韦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养士编书,这个书叫《吕氏春秋》。这部书使我们感觉到非常有价值,内容很丰富的书。那么吕不韦为什么要组织人写这部书呢?我想他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很明显,就是要把当时最流行、对国家最有利的思想提炼出来。为什么?以并天下,为统一天下服务,而且,《吕氏春秋》里面特别强调统一重要性。它有这么一句话,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这里面的一,就是统一齐一的意思。就是说,国家统一、思想统一这个社会才能安定。第二个,他有一种私人的目的,就是对秦始皇进行教育。大家知道,秦始皇称秦王的时候才13岁,这个年轻人将来他的思想走向怎么样,他是个昏君,是个明君,他用什么思想理念治国,吕不韦不清楚,但是22岁,秦王要亲政了,秦王亲政吕不韦要把权力交给他,一旦他交给了秦王,秦王执行什么思想统治路线,执行什么样的政策,这关系到秦国的发展,吕不韦感觉拿不准,所以他特别强烈要求赢政能不能听我的。但是他不好直说,所以干脆编书。同时,为了使他编书能够让国家的人们知道,让赢政知道,他把这部书写完以后,请人抄在竹简上,他把这个书抄完以后,挂到咸阳的城门,同时发布了一个公告,这个公告实际上这样说,他说,现在这部书已经写成了,你们看到的,如果谁发现里面有一个字可以改动,赏赐千金,这是古往今来很少见到这样的布告,一字千金的来历就是这样来的,果然旁边还挂了一大堆金子。这个布告可是太刺激了,太吊胃口了,改一个字出去就可以得一千金,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发那么大的财,那么几天过去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答应,我要给它改一个字,这里面哪个字有错误,没有一个人。这就怪了,难道这部书尽善尽美,一点错误没有?难道咸阳的人们就水平如此之低?这个事儿人们现在还在探讨。东汉初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充,他有一本代表作叫《论衡》,在《论衡》里面他说,夫贵,故得悬于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这里面涉及到几个词儿,一个贵,你吕不韦贵,所以你有权力把这个东西挂到城门上,第二个意思是说,你吕不韦富,有钱,所以,你敢挂在墙上以后用一千金的金子,配在那儿,谁改我给他钱。可是,读到这个书的人却没有人敢改,而且还特别害怕,为什么呀?因为你的权力太大了,谁也不敢触动你,所以,虽然见乖不合,就是发现错误了,谁也不去改一个字。这是王充的见解,我们觉得他说到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吕不韦的权力太大了,谁也不敢触动他。但是这个书究竟有没有错?中国历史上果然就有这样的学者,专门要研究研究《吕氏春秋》。所以,东汉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叫高诱,对这部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11个地方有错。那个到东汉就没问题了,提多少都不要紧了,所以这个事儿给我们一点思考,那就是说,吕不韦由于地位显赫,权力极大,人们惧怕他,所以即使看出书中有错误,也不敢指出。而吕不韦这样做的真实目的何在呢?他实际上是在告诉赢政,我这部书无可挑剔,你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将来你执政的时候就要按这个去做。所以,他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只是看你能不能领会了。简单讲,这部书是吕不韦担任秦国丞相的治国纲领,它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理念。它把当时流行的各家各派思想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了,所以,这部书的实用价值在当时是很明显的,关键就看执政者能不能去领会,去贯彻了。连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位东汉学者高诱,虽然指出了这部书有11处错误,但是他也说,这部书,大出诸子之右,大出,就是远远高于其他诸子书,因为右,以右为上,我们觉得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那么,关于这本书我们要说到的就是它有没有主导思想?它有没有一条线来贯穿?因为过去这个书在学术史上给它归纳为杂家,因为在这里面可以看到各家思想,有人说像杂货铺,什么都有,但是,这个杂货铺可是有它的主导的东西,这个主导的东西我理解是这么一句话,这本书的突出特色是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我觉得这是它的主导思想。什么是黄老?黄,黄帝,传说当中的,老,老子,战国有一派叫黄老学派,这一派把它的思想主张假托是黄帝老子说的,这个学派主张治理社会要无为而治,要清静无为,然后是无为而无不为,我觉得《吕氏春秋》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公元前257年,赵姫被留在了赵国,吕不韦带着异人回到了秦国,赵姫在赵国怎么渡过这几年的时间呢?史记有记载。史记说,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这句话是说,赵国发现异人和吕不韦跑了,因为异人后来改名子楚,所以这时候也叫子楚,发现他跑以后,一看,赵姫和赢政还留在那儿,于是想说她,但是赵姫家里有些势力,没说什么势力,我们理解可能通过种种关系使得他们得以藏匿,结果他们活下来了。关于她在赵国的具体情况,有一说,她和一个叫嫪毐的人,认识了,而且和嫪毐有些来往,但是到了公元前251年她回到了秦国,回到秦国以后,就当上了王后,当上王后以后,过了三年,异人也死了,这样赵姫就守寡了,赵姫守寡,对赵姫来讲可不是好事,因为我们看,赵姫这一生,这个人比较放荡,我看她好像离不开男人,所以谁来填补这个空白?吕不韦。为什么他能填补这个空白?两个原因。第一,吕不韦跟赵姫是老相好;第二,吕不韦是丞相,他出入内廷比较方便,所以我们分析,在赵姫守寡那一段时间,吕不韦跟她还有来往。但是,吕不韦是堂堂的丞相,应该说是个公众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的,他这么不检点,他这么放任自己,人们会有议论的,而且吕不韦又写过《吕氏春秋》,还告诫别人如何如何要求自己,他自己怎么做不到呢?所以,吕不韦又感觉到这件事儿妥,他想抽身,史记是这样说的,吕不韦恐觉祸及己,吕不韦恐,他是怕,祸,被人发现,然后牵连到自己。所以,吕不韦想了一个既对得起赵姫,又能够金蝉脱壳的办法,他向赵姫推荐了一个人,就是那个嫪毐。嫪毐,如果按照史料有一个记载,在邯郸就跟赵姫有关系,那么,赵姫一定非常高兴,但这么一个人,把他弄在宫里谈何容易,大家知道,内宫都是宦官,你能弄一个堂堂男子汉进内宫吗?吕不韦又出了一个主意,他让人告发的嫪毐,告发嫪毐犯了什么罪?这个罪不大不小,就是该判腐刑的罪,什么是腐刑?腐刑就是宫刑,割掉生殖器。如果真这样判了,那嫪毐还有什么价值?赵姫也不会答应,赵姫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可是吕不韦说,你让嫪毐假装受宫刑,受宫刑以后,他就可以进宫了,进宫以后,你们就可以经常见面了,赵太后答应了,赵太后她也不想一想,作为国母,她这样做,将给秦国的宫廷,秦国的政治,秦国的社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影响,吕不韦也不想一想,这样做你的责任在哪,结果,赵姫,就是太后,就送给了主刑官员财物,送给他礼物,结果主刑官员就对嫪毐动刑,结果是一场苦肉计,没真正给他阉割,这样嫪毐就进宫廷了。所以我觉得嫪毐进宫是秦国历史上最丑恶的一幕,秦国政治上的这种风波,吕不韦、嫪毐、赵太后,包括赢政他们的恩恩怨怨从这儿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因为这一切都让年轻的赢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赢政他从小跟着母亲颠沛流离,看到母亲的不检点,看到母亲跟这个,跟那个的不清不白,所以这种心情会导致他性格和这种价值观的扭曲。那么,嫪毐这个假宦官进宫对秦国的政治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赢政亲政后,将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我们下次再说。谢谢。

上篇:吕不韦辅佐异人之谜
下篇:吕不韦死亡之谜

阅读(3886)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