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水浒,温故而知新,对晁盖之死有了新的看法。
《水浒传》中是这样描述晁盖之死的,在攻打曾头市前三日交锋无果的情况下,第四天,有两个和尚投奔,并献技劫营。晚上劫营途中,发现中计,即刻撤军,走不到百步,伏军四出,晁盖率部“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箭杆上刻有“史文恭”三字,加上又是一支药箭,晁天王终于不治归天。
至此之后,所有人都认为是史文恭杀了晁盖,但细读之后,我对于史文恭杀晁盖这一定论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并认为杀晁盖的凶手另有其人。解释如下:
一、金沙滩饯行
原文如下“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断”。金沙滩在梁山泊山口,从地理角度分析,山口的风一般是很大的,但大到了将新制的旗杆拦腰吹断,未免有些夸大了,为什么宋江若干次出征都毫无意外,而晁盖唯一的一次就蒙上了这样的一层阴影,这很值得思考。而旗杆被吹断也无外忽以下几种可能:
1、本身旗杆的质量不过关。这个可能性极小,毕竟晁盖是山寨之主,晁天王要做军旗,底下的人自然会用最好的材料来制作。至此,可以排除是“豆腐渣工程”。
2、风力确实很大,吹断了旗杆。这就没话说了,自然现象而已。
3、上天预警,希望晁盖不要出征。我们是共产党人,这个自然是不信的,呵呵……
4、有人在做旗杆时做了手脚!故意制造凶兆,为晁盖遇难提前做舆论准备!是有人要谋杀晁盖,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而已!怎么……不信?那接着往下看……
二、吹断旗杆后,宋江等人的劝解
旗杆断了之后,吴用是这样劝的:“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
宋江说的更绝:“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厮理会,未为迟也。”
在中国军事生活的风水传统中,军旗被折预示着折损一员大将或主将,是不好的兆头,这简直就是常识了。而宋吴等人的劝解更是耐人寻味,并不是坚定的劝晁盖撤军,而只是说过两天再去。
晁盖是什么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晁天王”!在这样的劝解下,他又怎么能不去呢?想来晁盖也是骑虎难下,“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
而这时阴谋的缔造者们正在暗自窃喜:这次教你有去无回!
三、刻着“史文恭”的药箭
晁盖夜袭曾头市,发现中计,“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便遇伏击,晁盖“引军夺路而走”,脸上被射中药箭。我们可以看到,晁盖是向着回营路上被射中的,即向着本方营寨时中的箭。
此时问题来了,在两军对垒设伏时,作为曾头市主将的史文恭,不坐镇中枢指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反而跑到一线去当射手,舍大义而逐小利,似乎和史文恭“三日不出战”耐着性子和晁盖磨、引其入套的作风不符。
而且文中从未描述过史文恭的剑法有任何过人之处,他是如何在茫茫夜色中一箭正中晁盖面门的呢?
有人说,小说么,肯定要有巧合的啊。好就算这个是巧合,可下面这些就不是巧合了吧?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转载时请注明:“西北政法学院 王文 著”,谢谢)
四、晁盖死后双方的反应
曾头市唱有一首歌谣:“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而交锋过程中,曾家五虎之一的曾魁也曾说过要捉晁盖请赏的话,这些至少证明了曾头市是死心塌地与梁山为敌的,至少在这一时间段内是如此地。而且在“一打曾头市”时大获全胜,击毙对方首脑晁盖,这是一个辉煌的战绩,但是奇怪的是曾头市方面却从来都没有宣传过,包括在“二打曾头市”两军对垒之时,曾头市一方也没有提到这一大捷,用以打击梁山士气。
相对的,梁山方面在两军对垒之时,宋江也从未公开的提出要为晁盖报仇,也没有向对方指出双方有着这样一段血仇,要向对方讨还云云。
“二打曾头市”的原因是什么呢?读者们可能要奇怪了,不是为了给晁盖报仇么?实际上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通过仔细阅读可以发现,“二打”时夺马才是主要原因,为晁盖报仇不过是个幌子,而且是个不光彩的幌子。
在曾家二虎丧命后,曾长官向梁山下书“向日天王率众到来,理合就当归附,奈何无端部卒释放冷箭,更兼夺马之罪,虽百口何辞”,因“今犬顽已亡,遣使讲和”。表面上姿态很低,实际是有些气愤的。这意思是说,我抢了你几匹马,放了几支冷箭,至于有这么大的仇么?如今我儿子也死了,这罪就算赔了,咱么讲和吧……
看到了么,其中压根儿就没提晁盖的事,为什么?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梁山居然把晁盖之死这么一桩罪过扣在了自己的头上,否则也不必写这封信了,直接拼个鱼死网破就是了。
再看看宋吴二人的回信也印证了这一点,也很有意思,“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各守边界”,“若要讲和,便须发还二次原夺马匹,并要夺马凶徒郁保四,犒劳军士金帛”。
各位看明白了吧,这两家的冤仇不在晁盖、史文恭,而在于马匹!而且这个仇也很好解,还马、交点辛苦钱,再交出一个人,这人不是史文恭,而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郁保四!这个时候难道梁山忘了自己的仇人史文恭了么?这且不表,我们再来看看晁盖的遗嘱。
五、晁盖遗嘱
智取生辰纲案发后,宋江可以说是冒着天大的风险通知了晁盖,使晁盖死里逃生,而晁盖自此后视宋江为再生父母,见一次,必让一次寨主之位,前后不下四五次,而且都是在公众场合。只有一次没有让,就是在他临死之前!他留下遗嘱,“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一下子推翻了自己之前向宋江的数次推让之举,是什么让晁盖作出了这么大的转变呢?是不是在临死之前发现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转变,因为这等于直接否定了宋江继任寨主的可能!!!因为大家清楚,论智慧和武功,能捉史文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宋江却是绝对的不可能之一!
再看宋江的反应。晁盖中箭后,也不见宋江去求医问药,只是“守定在床前啼哭”。这等于是眼睁睁看着晁盖断气!
晁盖死后,有遗嘱当前,梁山泊理应戴孝出兵,捉住凶手,在拥立新寨主。但是宋江却“每日领众举哀”,“无心管理山寨事务”,山寨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寨中事务纷乱,大伙儿也只能推举他出来收拾局面。等宋江一坐到位子上,立刻发了一大通号令,把山寨上上下下安排的有条不紊,这哪里像是几天前那个哀恸过度、无心理事、乱了方寸的人?
诸位可能看出来了,我已经将宋江列为了重大嫌疑犯了,先不忙说原因,且从前面的事情再分析分析。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转载时请注明:“西北政法学院 王文 著”,谢谢)
六、白龙庙小聚义
劫完江州法场,大伙儿齐上梁山,此时寨中共有新旧四十位好汉(貌似四十大盗?呵呵,题外话……)。晁盖此时要让寨主给宋江,宋江坚辞不就,坐了次席后,却又喧宾夺主,“休分功劳高下”,要旧头领坐主位,新头领坐宾位。我们读来轻描淡写,但实际内容丰富,本来大家一到梁山,就应该不分资历新老,紧密的团结在以晁盖为核心的梁山泊中央周围,可是宋江硬要分宾主。而此时旧头领仅九人,新头领占了绝对多数,这样宋江成功的阻止了头领间的融合,尤其是晁盖对新头领的影响力大大下降。
我们可以替晁盖想想,千里跋涉救宋江回来,有多了新生力量,本是一件大好事。结果庆功宴上被宋江一搅,两列好汉众寡悬殊,壁垒分明,晁盖又怎能端坐其中?这哪里是庆功,简直是受罪!!
七、征战
宋江不以山寨大义为重,一向把各好汉视为己出,培养心腹不让晁盖染指。每逢战事总是说,“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可使轻动”,使得晁盖一指挥不动新头领,二结识不得新好汉。而宋江出征新得的好汉越多,旧头领比例越低,晁盖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弱。
八、各人的话
打曾头市时,宋江本不让晁盖出战,晁盖是这样说的,“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一山之主,居然还怕别人怀疑自己和下属争功劳?!可见晁盖当时在山寨中的影响力已经是大幅度的下降了,而他坚持要出战也是因为受到了宋江咄咄逼人的威胁,明知凶兆出现,依然不得不出征一战。悲夫……
在夜袭曾头市中,林冲提出要替晁盖劫营,让晁盖打接应。晁盖是这样回应的,“我不自去,谁肯向前?”,八个字,透出多少心酸和无奈,堂堂一寨之主,只能自己在前面杀开一条血路!
晁盖中箭后,除三阮、杜迁、宋万护送回山外,剩下十几名好汉商议时说“不想遭这一场,还应了风折认旗之兆”(之前的舆论准备果然没有白费),“我等只可收兵回去”。而宋江的嫡系呼延灼一句顶死,“须等宋公明哥哥将令来,方可回军”,坚持不撤,于是被劫营大败而归。想想之前宋江哪次吃了败仗,晁盖不是倾山寨之力营救的?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梁山的权力斗争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晁盖作为一个直性子的人,已经不能带领梁山泊继续发展了,他出兵曾头市的命运是注定了的——一定会被史文恭杀害。即使这次躲过去了,还有下一个曾头市等着他。
说来说去,主谋就是宋江,谋杀动机也已经有了,那么负责执行的是谁呢?宋江在山寨中,不可能随便跑到大街山去找杀手啊。其实山上已经有了一个合格的人选了,那就是宋江的心腹、百发百中的“小李广”——花荣。
所以我的结论:晁盖不是死于史文恭箭下,而是死于梁山的权力斗争,死于一场政治谋杀。主谋便是宋江,而花荣就是直接执行者。
(转载时请注明:“西北政法学院 王文 著”,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