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软件百强奇观:中国“吃软饭”100强? 2006-02-14 20:13: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accp123/10089.html

分享到:

 转载!!!!!!!!!!!!!!!!!!!!!!!!!!!!!!!!!!!!!!!!!!!!!!!!!!!!!

本来是几天前就有感慨无数,但是最近实在太忙,没有时间下笔,现在简单随意说几句,不妥之处请包含,不是正式文章,只是信手涂鸦:

 

看到最新公布的“2004年中国软件产业100强”名单,让我再次笑得差点满地找牙。这哪里是软件业100强,里面电信设备公司、IT硬件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甚至家电公司和产品分销公司等济济一堂,当然也包括一些真正的软件公司(只是他们已经被挤压得几乎找不到了)。如此奇怪的阵容堪称全球软件业的奇观。简直就是中国“吃软饭”(吃软件的饭)100强!看着这些数据,软件业100强中最后一名收入也在1.4896亿,前20名居然都在10亿元以上。看来,中国2年之内赶潮印度软件业的梦想已经提前实现了(新京报3月份报道:“我国软件销售额已经超过印度,”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但中国软件出口额仍低于印度。)。就差赶超美国了,这样趋势下去,两年之内赶超美国也可以提上议程了。

排行榜名列第一的人软件收入为62.2360亿元,合计将近8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美国《软件杂志》2003年全球软件500强中的第50名(Dassault Systems公司,收入8.1310亿美元)。可是,《软件杂志》全球500强中根本找不到我们的软件冠军,而且里面居然没有列入一家中国公司!他们为什么不认中国“吃软饭”的公司?这简直是对中国软件业的集体歧视。

而且,全球500强的第350名,就只有1900万美元,按照这个逻辑,中国软件100强的所有公司完全可以昂首进入全球400名之列,中国软件企业占领全球已经实现。可惜,为什么美国媒体不认中国的软件企业?!

 

中国引导了“全民皆软件”的世界潮流,真正体现了软件无处不在的特点,试想哪个手机没有软件,那台电脑没有软件,哪个家电没有一点软件,哪家公司没有软件,哪个人不知道软件。看来,这100强中“吃软饭”的群体还是没有充分。

这次中国软件前10强为:华为、中兴通讯、海信集团、UT斯达康、海尔、神州数码(中国)、浙大网新、熊猫电子、浪潮集团和东软集团。

2003年的名单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东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微软(中国)有限公司。

一年之间,10强变化还是非常巨大,2003年10强有四家已经出局,其中2003年中国软件业“第三强”——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最是悲惨,说倒就倒,也是软件历史上的奇迹。看来“吃软饭”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吃的不好,排名再靠前,也有可能一命呜呼。几乎与这则报道同时发布的统计称:2003年中国软件类企业整体销售收入下降2%,利润更是剧降57%!软件业已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刻。同样一个软件业,天堂和地狱,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究竟谁是真实?

中国软件业的确越来越“硬”了,硬梆梆的实在与软件的称谓不相符。不过,政府需要不断提升的数据,以完成几年前制定的伟大目标;企业打软件旗号,可以得到退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此“双赢”的游戏何乐而不为?

只是如此发展下去,不走火入魔是不可能的,谁也拦不住了。

 

如此荒谬的排行榜实在是比皇帝的新装还要新装。不说其中数据兑水如何,有点软件业基本常识的人起码应该明白这两点:

1、               为自己产品和自己使用而开发的软件不能算作软件产业之内,包括自己手机开发软件,给自己开发应用的“自给软件”。否则就像有人戏言:美国政府就会变成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因为美国政府有几十万名程序员和IT技术人员为政府部门的应用进行开发和维护。华为中兴等公司的确有不少软件工程师,但是他们的软件收入完全不能如此算作软件产业的收入。

2、               系统集成中硬件产品和代理软件产品都不能算作软件收入,系统集成中只有为客户开发软件和真正的服务费用才能算作软件服务。这些入选的系统集成公司中真正软件相关收入占到其中数据10%的都没有多少。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我也不多说,我把2002年11月的两篇旧文附在后面,个种奥妙里面都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对不起,言辞可能要得罪人了,游戏玩到了这个份上,实在不吐不快了。如此张灯结彩发布出去,总得表面上让大家看得过去,而不能如此离谱。

要吃“软饭”,自己起码要长得有一点点软件的样子才行。五大三粗的居然都成了软件,长此下去,软将不软。

中国软件业究竟路在何方?难道这就是了吗?

 

附录:“2004年中国软件产业100强”完全名单

 

 

附录:发表于2002年

软件业的数据是如何“勾兑”
 

尽管有专家们说出真话,比如Sun中国工程研究院院长宫力就表示,国内并没有真正的软件产业,因为无论是祖国大陆还是台湾省,都没有建起真正完整的软件产业。但是,这并不妨碍软件业成为国内IT业最大的泡沫。主要因为软件业里,人物有盖茨,公司有微软,国家有印度;同时软件形态看不见、摸不着,超乎常人的把握,同时还有一个以全世界为想象背景的“软件出口”,因此就一塌糊涂。当然,更重要的是,软件业很难知道真实。

说到真实,当然是数据最真实。但是,软件业里的数据一定是所有产业中最混乱的,其他行业的数据兑水高手一旦进入软件业,那肯定也得惊呆。有时候,你真的搞不清楚大家所说的软件,究竟是不是地球上的同一种事物。当然,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软件业的数据更丰富多彩,更千姿百态,更变幻莫测。

 

一定的差异是有道理的。因为软件市场本来就三分天下:软件服务(为一个客户编写软件,无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编好软件,要卖给许多个客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自给软件(企业和政府机构为自己应用或者为自己配套产品开放的软件)。一般而言,所谓的软件产业,主要包括前两部分。第三部分,虽然实际雇佣程序员的数量不低于前两类的总和,但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产品不是用于直接买卖,因此一般不包括在软件业范围之内。否则美国政府部门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了,因为它雇佣的软件工程师最多。但是,在泡沫泛起的时候,在需要大干快上的时候,如何计算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

计算软件收入起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软件产品×(兑水系数)

2、  (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兑水系数)

3、  (软件产品+软件服务+自给软件)×(兑水系数)

4、  (软件产品+软件服务+自给软件+硬件收入)×(兑水系数)

5、  (软件产品+软件服务+自给软件+硬件收入+房地产收入等其他收入)×(兑水系数)

 

因此除去最活跃的变量:兑水系数和房地产收入等其他收入外,软件业的收入计算公式一共就有5种。其他行业的“数学作业”最多也是加加减减,但是软件业却可以在几个数量级之间跳跃!知道了这些公式,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一夜间中国可以突然冒出无数的软件公司?华为的软件业为什么会有惊人的50多亿(是十多个用友的规模,其实大部分都是自给软件,不能算软件业产值)?为什么一些系统集成公司都号称10多亿的软件产值(其实大部分是系统硬件收入,真正的软件不到10%)?

中国软件业究竟有多大?根据国内(CCID)统计结果,2001年软件销售总额达285亿元,其中67%的份额被国外厂商所占据。也就是说,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总收入不到100亿。而IDC研究认为,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19.715美元,2002年28.1527亿美元。这样的话,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总收入只有几十亿(利润更是低得惊人)。我们稍微兑点水,按最高值100亿算。那么,这个100亿何以支撑起如此多的软件公司?何以支撑出全国上下如此众多的软件园?何以支撑起诸多打着软件旗号的上市公司?

中国软件业在数字中蓬勃发展,远远超过当年所谓泡沫的互联网。根据《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前100家企业》的软件总收入,居然已经升到465.65亿!而另一个部门的数据说,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796亿元,出口总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中国软件业的市场规模在一夜之间就跃升了好几倍!如此之神速,赶美超印指日可待!

 

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软件业泡沫崛起中,国外研究机构和国外媒体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在其研究报告中断言:中国软件出口仅落后印度4年时间,将从2001年的8.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20%,同期印度仅仅从62亿增加到275亿。在这样趋于成熟的软件产业中,居然能够出现年均620%的增长率,而且数据又居然出自一个以严谨理性著称的研究公司,实在匪夷所思。根据Gartner早些时候的数据,中国的软件企业的出口将从2000年的4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30亿美元。

看来,要实现软件业神奇般增长,其实难度一点不大,不就是数字如何勾兑的艺术,谁让软件本身如此软?

 

中国软件商机的“金角银边草肚皮”
 

在中国,做软件是当今最时髦的事情,但做软件早已不仅仅是商业,而已经上升为一门艺术;早已经不是真正搞软件的人独占的地盘,而是融入房地产商、硬件厂商、服务商、各类投机者等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的社会大棋局。

显然,这是一次几十年不遇的政策机遇,其最大价值不在于真正的软件产业本身,不在于软件业务本身。因为真正的中国软件市场现在撑死也就200个亿,而且大部分(2/3以上)由国外软件公司所占取。但是,这次以软件为名义的热潮,其调动和转移的财富和资源,是千亿甚至万亿计的,是软件业本身的1-2个数量级以上,甚至也是几年前互联网热潮的2-3个数量级以上。这是所有试图把握软件机遇的人,必须首先判明的方向性问题。

 

我们借用围棋的术语,可以把商机划分为“金角银边草肚皮”,鲜明地分析如下:

1、金角:最软的高科技和最土的房地产,鲜花插牛粪也好,天造一双地配一对也好,反正今后今年他们都将如胶似漆!以软件的名义,全国各省市,各区县都将有成千上万亩的土地纷纷成为软件园,这无疑是房地产的大好机遇。因此,各地的软件园和软件学院,以及其他以软件名义腾出的地皮,是这场软件热潮的价值核心。如果有一天,因为软件,有一块巨大的地皮突然摆到你面前,价值大过你的软件公司的百倍千倍。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也不用受宠若惊,更不要拒之门外。

2、银边:政策效应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全国上下会争先恐后,一齐跟进。上上下下都会响应号召,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资金投入以及其他优先政策,都可以形成不菲的政策资源。这些资源利用得当也可以及时转化为真金白银。因此,如果几年之内,全国的硬件公司、IT服务公司甚至其他行业的公司,全部或者大多都转变成软件公司,你也不要大惊小怪。只要真正有利益。“软件”业全国上下大繁荣,也是可以期待的。当然,这是中国“特色”的软件业,是远远超越了国际上一般标准的软件概念。

3、草肚皮:大获其利的很少是真正的软件公司。因为那些一门心思搞软件的人,大多笨手笨脚。热潮之下,供需严重失衡,软件人才几年后很可能沦为青菜萝卜一样。不过,那些真正一头扎进软件,真的做成软件公司,也可能不错的。虽然,随着软件公司迅速繁衍,真的假的都来争夺有限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十分辛苦。但是,现在哪一行不辛苦?如果定位准确,真的能够一不留神做成、做大,然后融资上市,也是一步登天。

 

由此,所有赶潮软件的人,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三类:最上等是“为地皮而软件”,中间是“为政策而软件”,最下等是“为软件而软件”,构成了食物链的金字塔。与国内其他行业的政策造市的基本规律没有本质差异。

面对软件热潮中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只从消极和负面的角度来评判。毕竟,在这股热潮中,假作真时假也真,软件业之外的庞大资源肯定会有一小部分要转化到软件产业。由于资源总量庞大,有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几的转化,对于软件业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雨”,就是极大的支持。比如以国内软件园圈地最为成功的托普为例,它在全国的几十个软件园都是不错的房地产项目,运作得当,利润十分丰厚。拿出一小部分利润来投入软件,补贴软件,几年以后一不留神也会“培育”出真正的软件业务。毕竟,大家打得都是“软件”的旗号,完全没有软件,这个美妙的游戏也是难以为继的。这一切总比那些纯粹的房地产商要好一些!

 

因此,吃着房地产的剩饭,软件也可能一点点长大成人。走出过门,走向世界;挑战微软,打败印度,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市场就是一个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棋局,消极的批评作用和意义不大。不如,我们正视现实,承认积极、正面的效应,坦然应对这场势不可挡的大热潮。

总之,政策已经为我们布好了巨大的棋盘,至于如何布局和下子,那就是一个各显其能的时候。我们当然真诚希望,那些真正有心推动中国软件业发展的人士,能够认清形势,放开思路。在这场大规模的财富与资源转移中,不要太固守成见,放开手脚,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使中国软件得到更好的推动。
 

阅读(3903)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