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书笔记2012-02-01 22:14: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katwood/53193.html

分享到: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书笔记

――农民运动及文革

 

    一九二六、二七年间,毛泽东开始主张深化农村土地革命,发展农民运动。这期间组织起来的农会不同于旧时期的农会,具有社会变革的性质。

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中,代表地主利益的国民党右派不满农民协会的行为,力求将农民协会纳入到传统之中。共产党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希望通过规范农民协会的行动来换取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因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汉口特别会议后,对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进行了限制和打击。

于是,一九二七年上旬,毛泽东亲自深入农运的蓬勃地区――湖南,作了本篇考察报告。

对于完全不了解时局的我来说,初读毛公这篇报告,确实有许多疑虑和不解,尤其是在农运和文革的比较问题上。但通读下去,却渐渐被他细致的考察和条理清晰的报告说服了。

一、农民的问题

    报告中,毛公先是开门见山,直接指出了革命当局对农运情况的认识是有悖于现实的,继而敲响警钟,说明农民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急迫性。在这第一部分,毛泽东已经表明了他的立场――“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农民)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即是说,他认为,在这个时局变动的拐点,农民是决定历史的主体力量。

二、运动的成果

    接着在“组织起来”和“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利归农会”两部分中,毛泽东大致描绘了湖南农运从源起到兴起的过程。从中我大致了解到,农运以地主阶级为主要斗争对象,收归了包括政治权益在内的一切权力。这里,毛公向读者展示了农运的成果――“无论什么人,都承认去年十月以前和十月以后是两个世界”,是给右倾者的第一道答复。

三、革命是暴动――疑惑

    说清了农运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之后,毛泽东又对反对者的观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回答。

一是,一部分人不敢面对社会变革、对局势日变动感到不安与恐惧,从而做出“糟的很”的结论。毛泽东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是反革命的理论。二是,一部分人对革命有恐惧心理。但是毛泽东认为封建主义是根深蒂固的,故需以极大的力量去“矫枉过正”,即是,他认为要坚决暴力革命,反对改良。

读到这里,我觉得一丝不适――毛泽东笔下的革命未免太过趋向于“暴乱”。提到农运过不过分的问题时,“向土豪劣绅罚款捐款,打轿子。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的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这样的描述使我想到了文革,让我深感疑惑。看上去,革命者倒像只是一群在“盲目暴动”的农民,毛泽东的描述,更让我觉得农运确实太“过分”了,一味反叛成了无理取闹。

四、革命先锋和主力是贫农

通过对富农、中农和贫农从秘密时期到公开时期不同态度的讨论,毛泽东得出革命先锋和主力是贫农的结论。

从考察中发现,富农一直是不情愿的,因为他们也算是旧秩序的受益者。就算入会,他们也是消极的,故无必要让富农入会。中农一直是游移的,他们更多是在观望,因此,农会应该争取中农入会,向他们多作解释工作。而贫农一直是不动摇的主力,但其中有少数不良分子。在此,毛泽东强调了不应随便派兵捉人,而应该加强纪律整顿。

五、十四件大事――疑惑及解答

最后,毛泽东给出了对反对者的总结答复――总结了农会做的十四件大事。

读前几个事件的时候,我愈为困惑。农民通过清算,罚款,捐款,小质问,大示威,高帽子游乡,关进县监狱,驱逐,枪毙等方式来推翻地主阶级。清算、罚款等没有什么,至于示威、驱逐、枪毙,再次让我想到戴高帽、游街、开批斗会的文革场面。事实上,文革中的红卫兵正是在“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革命就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样的“信仰”下而狂热的。看到这里,除了对农运是否盲目的怀疑,更多的是对农运和文革的不解――为什么同样有戴高帽、游街、枪杀等可以说是“没有人性”的活动,却一个是革命的力量,一个是扰乱社会秩序的势力?

另外,在农运过程中也出现了迷信思想的觉醒,“信神的只有老年农民和妇女,青年和壮年农民都不信了。农民协会是青年和壮年农民当权,所以对于推翻神权,破除迷信,是各处都在进行中的”。同样的,我觉得这与文革的“除四旧”具有可比性――怀疑一切的内在思想、全盘破旧,缺乏了新科学的指导所以没有考虑重构――很有可能发展成盲目毁灭。

 

然而,从第七件大事开始,毛泽东就一一解答了我的疑惑。

毛泽东点出了四大束缚――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毛泽东剖析了打破这四大束缚的重要性之后,强调指出了首要任务应该是经济和政治斗争,即彻底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权力。在我看来,这部分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可以一味扫除迷信,不可以对旧事物盲目反抗,要先把重心转移到政治经济上。这其实指正了运动的方向,防止了文革中纯粹斗争的现象。于是,农运贡献更多的是推动社会变革,而文革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破坏。

之后,毛泽东认可了政治宣传的一种高效手段――口号。这是在短时间内及政治教育于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少的最佳手段。对运动主体的科学教育,是长远革命的基础。给予农民以理论武器,才能赋他们以构建新秩序的能力。废苛捐、文化运动、合作社运动、修道路修塘坝等等,都可看出农运的非盲目性。革命者清楚认识到哪些是问题的关键,哪些是变革所需。而且农民诸禁一事,也体现了革命者的自律觉悟。这样看来,农运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农民暴动,而是一场对深刻的社会变革。

同时,毛泽东还列举了土豪劣绅的罪恶行径,从而使得之前所提及的农运暴力活动合理化――“以前土豪劣绅的残忍,土豪劣绅造成的农村白色恐怖是这样,现在农民起来枪毙儿个土豪劣绅,造成一点小小的镇压反革命派的恐怖现象,有什么理由说不应该?”

此外,毛泽东还提到农民全权掌管城县政治的局面――农会拥有绝对权力。这似乎与文革的生产队队长如出一辙。在舆论氛围里,文革是一个没有腐败的热血年代。而在毛泽东的报告中,似乎也表现出农民掌权的自觉和高效。于是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狂热下腐败这一直指人类本性的现象得以杜绝?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其实“无腐败的文革”只是一种美化:

 

“腐败源于权力的不受监督和约束。文革期间的腐败官员,就像闯入那贫困之家的强盗,而今日的腐败官员,闯入的则是富豪之宅。”

                            ――摘自《回首“文革”说腐败》,《随笔》2010年第1

在文中,作者用亲身经历说明了文革中确实存在腐败,只是在社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没有大额贿赂而使得情况淡化罢了。

而上面援引的一句话刚刚好也说明了农运中没有腐败的原因――主力是一文不名的贫农,推翻地主阶级农民自然是收益者,更重要的是,农民诸禁带来了秩序。

总结

一句话总结地说,农民运动是理性的热忱,而文革是盲目的狂热。

全文观来,毛泽东始终是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态度,而又善于分析和归纳,这也许正是他能开辟新格局、成为革命家的原因所在。

阅读(4253)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