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III)2006-12-09 21:32: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elva6401/21431.html

分享到: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水平或总需求量。表示需求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反向变动关系,故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社会对最终产品及劳务的总供给量(用收入表示)。表示收入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同向变动关系,故向右上方倾斜。

 

 

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哈罗德—多马模型: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因基本分析思路相同,故被合称。它假定(1)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也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基本形式为G=S/V。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该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成反比。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即GA=GW=GN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刃锋”。

 

 

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由于其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它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6)人口增长率不变。从而得到:sfk=k1nk。式中:s为储蓄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1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k1,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加,条件是k1=0,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

 

 

有保证的增长率:即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GW=s/vW

 

 

消费物价指数:衡量通胀率的一种方式,是从消费者购买商品角度衡量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通常,它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费品在基期内价格为100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消费、投资、政府和国外需求增加以及政府政策对上述需求的刺激,都会对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并不同程度地拉动通胀率上升。因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故其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来自于工会对工资和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价格调整方程:用来表示通胀率与产生通胀压力之间关系的方程。用公式表示为πt=πte+h(Yt-Y*)/Y*   式中:πt为第t期的通胀率,πte 为人们对第t期通胀率的预期,(Yt-Y*)/Y*为第t期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h为这种偏离对通胀率的影响系数。该方程表明,通胀率与人们的预期呈同向变动,且也受到来自于需求压力的正向影响。由于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与失业率成反向变动,则价格调整方程也被表示成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收入指数化:针对成本推动的通胀而采取的一种治理通胀的方法。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通常规定,收入的增长率等于通胀率加经济增长率。据说,它可降低工资对通胀的推动力,更可降低通胀在分配上的影响。

 

 

货币主义:又称货币学派,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里德曼、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其基本命题是:(1)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加以调节。其政策指导思想是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

 

 

自然率假说: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劳动市场上的就业率。由于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的名称。许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都假定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就业率,并运用各自的理论论证经济经常地处于这种状态。因而,自然率也被认为是一种假设。

 

 

菲利普斯曲线: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首先提出,是用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后被新古典综合派用来说明价格总水平、失业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单一货币规则: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货币主义主张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胀率。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有五:恢复萨伊定律,主张“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降低税率,刺激供给;降低政府开支;放松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主张限制性货币政策。

 

 

拉弗曲线:由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来的用于说明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说明,边际税率与税收量之间并非总是同方向变动。最初,随着税率的增加,政府的税收量增加,但当边际税率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税率增加反而使得税收量减少,从而为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提供了依据。

 

 

理性预期假设: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特征:(l)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2)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3)经济当事人作出的预期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理性预期学派:(1)理性预期学派: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重要学派。它引入市场出清、理性预期和自然率假说,论证了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可能性及其波动的原因,否定了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自由放任。其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2)理性预期:即合理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按此理论,行为的结果必然和预期的结果相一致。

阅读(4693) | 评论(2)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load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