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网络纵观2006-03-16 09:46: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sovf/11036.html

分享到:

 

当前位置:中华文化信息网->网络文明大家谈


网络纵观


陕西师范大学分校 程长绪

如果说,19世纪是火车和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汽车与高速公路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电脑同网络的时代!

生活在网络时代,清晰地听到网络时代的宣言: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是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自然界永恒的法则,又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法则。“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网络就这么神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它扮演成一个不可估量的载体,在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中,它成为一个弄潮儿,矗立于潮头……在无形之中计算机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宠儿!

网络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工具。利用这种新工具的特性可以更有效、更迅捷地实现目的。在人类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另一种工具能与网络这种工具媲美。作为人类信息集结地的图书馆将很快失去在地理上存在的意义,网络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图书馆,成为人类文明的记忆;世界各地的人,可以为了同一个目标协同工作,时间、空间、地理、国界甚至有一天语言都不能阻碍你,唯一能够阻碍你的,就是你宁愿保持孤独。

二、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世界,即虚拟空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网络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地球真的成了地球村。美国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整个地球都变小了——不是从地理上,而是从通讯和旅行的意义上这么说,它比1787年准备组成合众国的13个北美殖民地还要小。”信息高速公路正在取代购物中心,办公大楼和其它不动产,成为经商售货和提供服务的主要场所,这种潮流对房地产的出售、出租和价格具有毁灭性的影响,也有一天,网络空间将成为人类主要的活动场所。

三、它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思想与文化的大融合正在互联网上悄然进行,逐渐形成网络社会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最终融入我们的主流社会,从而在文化层面上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当然它带来的变化无人能预料,古人有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应该亲身上网感受网络带来的变化,否则,网络风暴改变我们的生活后,我们再也不能优雅的古人般地探问:“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网络虽是一个新生儿,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的火势,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纷纷未雨绸缪,加快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面对这样的情景,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不开始思考,这到底会引发怎么样的事情发生呢?最大胆的设想,最激进的意见,最猛烈地批评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网络。就像鲁迅先生说看《红楼梦》一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密事。”

乐观者说,网络将带我们进入电子桃花源,如陶渊明所描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网络克服了人类技术上的阻碍,人类大同社会的理想将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而成为现实。网络将使地球成为地球村,“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再是理想。

乐观者预言网络将彻底打破地域、年龄、经济能力等对文化消费的禁锢,使未来社会展现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文化圈,人类社会将最终进入平等开放、共享民主的时代。知识不再被垄断在贵族或文化精英手中,而是通过网络辐射到每一个家庭、任何一个需要它的人那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由自在地参与,互联网络彻底抹平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鸿沟。

悲观者认为,网络将是一个电子深渊。伊拉克官方报纸声称,Internet是“文明、文化、利益和伦理的终结”,是魔鬼撒旦渗透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阴谋。该报指责美国试图“在这个新的电子深渊中成为控制人类的唯一的力量”。

有人认为网络的发展并不会带来大同社会,甚至可能给所有抱着美好愿望的人一个讽刺,网络越发展,越可能在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和不掌握信息技术或者贫穷的人之间制造一条鸿沟,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变革、冲突、反差、崩溃、疑问、时空的错乱……网络带来的这一切似乎都象“世纪末”的混乱。人无完人,物无完物。即使把网络想的富丽堂皇,但是就目前来说,它毕竟存在着种种隐患:

一、语言障碍。

现在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家而言,普遍存在语言障碍的问题。随着网络的扩大、普及,大量的普通用户加入,对网上母语信息资源的需求成了主流,而网上的母语信息资源相对有限。一些上网的用户面对满屏西文,只能望“洋”兴叹。

二、网络安全。

1、先天性的缺陷。

Internet建设之初就缺乏安全的总体构想,充满了安全隐患和缺陷,就像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网络之间的通信要有广阔的开放性。又因网络通信路径和地理位置,这些无不增加了潜在的安全隐患。网络安全机制主要是依靠口令体制,而口令被破译后,就可以为所欲为。

2、计算机病毒。

在各类软件产生的同时,计算机病毒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增多。各个“编程大师”们处心积虑的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病毒,在网络上传播,自己却只为一种强刺激感,躲在一旁幸灾乐祸。这不能不令用户叹息和恐惧。全世界平均20分钟就会产生一个新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通过Internet以每秒种30万公里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如果你每天联网2小时,一年内你可能被全世界最新病毒感染2190次。这种说法虽然是极尽渲染之能事,但也值得我们警惕。

3、黑客攻击。

黑客们通常是那些具有计算机天赋的发烧友,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获得进入计算机系统的口令,闯入系统后为所欲为,他们就象蒙面的佐罗,但没有道德意义上的行侠仗义。在浩瀚的虚拟时空里,他们陶醉在自由自在的漫游中,时不时地触犯一点法律,没有什么能约束他们,似乎唯一能管束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他们不理会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只在乎以过人的才智来表现自己的存在。据《今日美国》报道,黑客每年给全世界电脑网络带来的损失估计高达100亿美元。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就像牛虻,由于他们的存在,常常让我们在憧憬网络美好的前景的同时保持清醒,不断完善网络的安全防范机制。

4、软件设计上的缺陷也是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例如浏览器文件上存在着安全漏洞等。

三、费用居高不下。

有人将Internet的费用比做门票,门票太贵,观众自然就少。也有人称“上网如打的”,眼睛盯着不停跳动的计时器,心里就发慌。不合理的国内电信资费标准,将对我国Internet的发展极为不利,也影响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中科院网络中心主任钱华林提出:“国际通信应有多家通信公司经营,互相竞争而不是现在的垄断,才有可能降低价格、改善服务,有利我国的网络发展。”

四、服务质量与效率。

提供快速、稳定的服务已成为各网站运营商面临的首要问题。特别是电子商务网站,据Zone权威机构研究中心统计,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必须保证用户在7秒钟之内得到回应,否则,将损失30%或更多的客户。Zone估计,由于点击反应速度慢,美国每年在电子商务上的损失将近4.4亿美元。

五、黄毒泛滥。

网上日益泛滥的黄毒,使国外有人激愤地将其称之为“世界上最肮脏的地方”。以上观之,网络有着种种弊端,但瑕不掩玉,网络正处于成长过程中,有缺陷是难免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新事物的诞生,它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总趋势是上升的。随着知识的丰富、工具的完善,这些问题也不是不能克服的。特别是在中国,解决上述问题更显得迫切。

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在整个社会比较浮躁的氛围中,一些人急功近利,认为发展能立竿见影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才是当务之急,对发展网络持怀疑态度。还有一些人,着眼于网络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网络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许多人仍用传统的目光理解网络。我国著名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曾指出:“要通过广泛宣传来增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促使他们投身于各种信息活动……必须把它当作振兴经济、繁荣社会、促进人类进步、高尚的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抓,信息化宣传活动应当与把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相结合,并长期坚持下去。”

其次,加强有力的宏观管理机构。由于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实践先于理论,宏观管理相对滞后。应在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与全球网络之间的协调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近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网络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尽快制定发展网络产业政策,扶持和加快中国网络的发展。

再次,加强我国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也是当务之急,出口线路过少,宽带过窄,传输速率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网络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共有25条国际出口线路,总带宽为71.64兆。1998年3月Chinanet在上海新增加45兆国际出口线路,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将大大提高中国网络信息传输的速度。国际出口太少,相互之间还不能顺利地互联互通,造成了仅有的宽带出口不能共享,使得信息传输速度过慢,导致用户上网成本增加,反过来也限制用户规模的增长。缓慢的网络传送速度使许多用户抱有怨言:没有网络盼网络,有了网络怕网络。

最后,加强有关网络的软件开发,使之更能近于中国人使用,以此取消网络中的部分阻碍。中文本土信息资源匮乏也是影响网络在中国进一步普及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对网上浩如烟海的外文信息只好望“洋”兴叹。比起外文信息,目前网上中文信息的广度、深度都不尽如人意。所以,一方面提高国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加强有关翻译软件的开发,是中国所急切盼望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必将在中国乘长风,破万里浪,同中国一起走向繁荣强盛!

[关闭窗口]

阅读(2627)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