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有人由“深圳快找不到蓝领了”而觉得“软件业也快找不到蓝领了”。
深圳快找不到蓝领了。
不错。
他们要找的是什么样的蓝领?是以前概念中的只读完小学二年级,穿着蓝色工装,满身油污,手拿老虎钳的蓝领吗?
不。
他们要精通计算机技术,要精通图纸,要精通制造工艺,要精通机电技术,还要懂英文。这样才能读懂英文说明书,才能看懂图纸,才能编制数控机床所用的计算机程序,才能控制数控机床。而且这些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因此这个“蓝领”如果几年不跟踪技术趋势他就会发现他不再会使用这些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的机器,就会被淘汰掉。
这样的蓝领是一般的所谓的白领能比得上的吗?三个白领也比不上这样一个“蓝领”呀。随随便便大喊一声“我们找不到这样的蓝领”,实在是有失偏颇。有没有想过,在这样一个使用着高技术,掌握着自动化工具蓝领的背后,是多少低技术蓝领的失业?生产制造这样一个蓝领,需要多少金钱和时间?这样的蓝领实在是造价不菲。所以在国外,总工和总经理是一级的,总工的待遇有时比总经理还高。而在国内人多粥少人治环境中,技术人才实在得不到重视。
四、软件工厂
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软件蓝领,而是软件工厂。而且这样的工厂最多只要两个。
当软件生产的管理水平到了一定高度,自会以工厂的形式运作,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软件工厂是用来做什么的?
1、生产什么?哪里这么多的订单来维持工厂的运转?
2、软件的零边际成本(即可复制多份而成本几乎为零)。一份软件只需要一份就够的情况下,多个工厂是不是重复开发,浪费资源?这样竞争的结果,顶好是全世界就一家工厂归好,交易成本减少到最小。
中国大规模的重复开发,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如果大家团结在一起,组成个工厂,严密组织,分工协作,既提高了生产率,也降低了浪费。
工厂的设立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软件工业也有生产成本逐渐下降的趋势。只有大规模地群体协作,用工厂这种组织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生产力,降低交易成本。
工厂的核心不是软件蓝领,而是组织和协作。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去做一件事情。大规模地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目前虽然需要软件,但还缺少强有力的组织。可以说,还没发展到工厂的程度。
所以我们曾经有个把中国所有程序员组织起来,像一个大型的软件公司那样运作,做成虚拟软件工厂的想法。但还没做完。
中国的IT确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中间人才大量,高精尖人才严重不足。在我看来,基层员工从来就不缺少,由于外国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所以我们在向前进军的路上很难突破。但我们中间人才正在夜以继日地,在管理和技术领域进行拼搏,向高精尖人才进军。但只要有一个能突围,一定会有大批人相继突围。我们在等待着群体突破的那一天。那一天,从中间领域“制造”出来的大批高精尖人才在国际软件工业叱咤风云,领袖群雄。
五、“淘尽黄沙始见金”,要是再有员工因为工资而“叛逃”的话,不如说一句:由他去吧!
很潇洒。很气派。道理也很对。只是口气有点自大,有点不自量力,而且也写错了。
我记得原文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出自于《菜根谭》。刘兴波这位仁兄居然用"淘"尽狂沙始见金”,可见是一位炒股高手。妙,妙!只可惜恐怕是人云亦云,如果所猜不错的话,这位仁兄在专家的指示下应该赔了不少。
只是,在人才界,这个恐怕还要改。去的是谁?留下的是什么?
很不幸,去的都是顶尖高手和优秀员工,留下来的只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在这个人满为患,就业困难的社会,只有那个顶尖高手和高素质的人,才能自由选择工作单位,才能来去自如,才能到外企工作。留下来的,不是不想走,而是怕找不到新工作。只有那些有本事的人才能“你不把老子当人,老子自会找到把我当人的地方”
借用微软的一句话,那些最优秀的人才永远不会恳求你。
正文
一个老程序员的工作经历 误导中国IT该当何罪(4)2006-12-04 18:59:00
【评论】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12567/21275.html
阅读(1536)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