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功经理人:第二章 领导智商(IQ) [第一节]2008-08-11 10:36: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yzrj/37472.html

分享到:



第一节        
更好、更快、更省

 

    置身九¡年代,人人都可能在短短数年之内,从引领市场风骚,变为一蹶不振。唯有灵活机警者,才能避免遭此恶运。

——一九九三年一月四日版《富比士》(Forbes)杂志所载“美国产业年度报告”

 

    一九六¡年代早期,美国成为世界至强的经济大国,那时候,企业通往成功的途径,几乎可以用下列标语概括:

优良

迅速

低廉

任选两项!

 

 

 

 

 

 

 

 

 


这是块系在美国中西部某制造厂厂长办公桌上方的标语牌。那位干得有声有色的厂长曾一面看看标语,一面对一位偶然来参观的年轻人诉说美国企业实际上是如何经营的。他说:“如果你要产品品质优良,又要生产迅速,就要不惜血本。如果你想产品做得又快又省钱,没有问题,但过不了冬天,品质就撑不下去了。如果你又要有好品质,又要价钱合理,那也可以,但别想一口气把产品做出来,说不定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呢!”这名参观者天真地接腔同意道:“你总得用一个条件换其他两个条件。”

那个时候我们的确会同意这说法,美国就是在几乎全由卖方主控的市场上,运用这种交换条件的做法,变成支配全球的经济机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世界各地生产能力下降,全球均渴望买到大量制造的产品,因此这种做法相当奏效。

后来,有人想出了反击的方法:三管齐下,品质、速度、成本兼顾。

美国的竞争对手想到了如何在较为省时、省钱的情况下,设计和制造大量更好的产品,像是汽车、电视、相机、手表、机具、高技术零组件、传真机,甚至棒球手套。同样的压力也给服务业市场带来冲击,例如平价零售业、邮件包裹递送业、信用卡和电讯服务业。今天,无法同时迅速又经济地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企业,都要甘冒严重的生存危险。一个产品优良、生产迅速,而成本高昂的企业,也许一时之间可以逃过此劫,产品优良、成本低廉,而生产缓慢的企业亦然,但要长期在任何市场上真正占优势,就必须兼顾品质、速度和成本三者

 

建立新传统

    要成为又好、又快、又省的竞争者,表示要做到:

 

提高顾客

满意程度

缩减生产周期与成本

同时

 

 

 

 

 

 

 


企业想要达成此项目的,可以从一系列可能的改善措施中取舍。在此举出若干大家较常采用的做法:包括全面品质管理、策略性制程管理、自我督导团队、反复监督、高绩效工作制、基准评估、组织学习、未来工厂、低成本增产、全能训练、时效竞争等等。

很多企业力图同时改善这三者,却遭到重重困难,即使在尝试上述某些改善措施时,也陷入了泥淖之中。他们好像在半路上进退两难一样,本来有好的改善构想,实行起来却惨遭滑铁卢。这些企业何以进退维谷?原因往往是受困于实际上会妨碍组织产生重大变化的三大传统。大多数这类停顿型组织一贯的作风是:

1.以内部为导向(internally driven

2.以职务为重心(funnctionally focused

3.管理阶层主导(management centered

P        新传统之一:顾客导向

    当某个企业经常以狭隘的专业,或是部门本身的利益、习惯作为决策的基础,而不把决策基础放在随着顾客变动的需要而持续更新的资讯上时,这个企业就是个“内部导向”(internally driven)的企业。一个内部导向的企业,会成为那些既倾听顾客意见,又迅速以合理价格满足顾客需要的竞争者手下的牺牲品,就像那些曾经年年重新设计车型,却很少或完全不把购车人的需要考虑进去的汽车制造者一样。

相对而言,成功求变的企业都以“顾客导向”(customer-driven)取代内部导向,因此能够很快又不断地了解、迎合、超越顾客一再改变的期望。

P        新传统之二:衔接断层

大多数停顿型组织过分以职务为重心,也就是说,他们把组织当作不同部门的集合体,就像是储放粮食的地窖一样,权力是垂直分配的,这样往往会因为部门之间彼此竞相争取资源或奖赏,而浪费时间和精力(见图2-1

 


 

 

 

 


成功求变的公司认清这种问题的严重性,都变得比较注重作业程序(process focused),而不是以职务为重心。这些组织会将部门间的断层衔接起来,因为他们会了解、追踪、改进、加速每个水平式进行、横跨组织的作业程序,就像顾客体验到的一样(见图2-2)。

 

2-2  变动型组织

 

 

 

 

 

部门A

 


      新传统之三:员工参与

    除了内部导向、以职务为重心之外,大多数停顿型组织,也以管理阶层为核心。换句话说,管理者将自己视为组织内部的主角,而且认为几乎每样事情都要由他们控制。结果是:管理者可以拒绝把资讯、技能、经验,以及职权传授给员工,而这些都是以自我改善为目标的员工,所必备的工具。

    相对来看,成功求变的组织认清世界变动的速度太快,以致管理者显得:

1.知识不够

2.动作不够快

3.改变不够多

4.判断不够准

5.时间不够多

6.能正确掌控的事务不足

7.无法使企业免于陷入困境

    这些组织用什么方法,来代替管理阶层主导的情况呢?变通之计就是“员工参与”。

    让员工参与,是有系统地努力培养非管理阶层的知识、技能和承诺态度,并使他们因而受惠。

由于非管理阶层最接近作业现场和顾客,人数又很庞大,因此能迅速得知要大举改进的事情是什么。今天,企业界的现实情况是,管理阶层日益减少,这表示不愿大量提高员工参与率而苟延残喘的传统管理者,会全然失去控制权力。

员工参与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它不过是同时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以及缩减生产周期与成本的最佳手段而已。由于改进这三点牵涉到庞大资源的运用,员工参与可说是完成这三项改善工作最具效力的手法。这正是为什么少有组织能在不大力增进员工参与的情况下,持续改善顾客满意程度、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的原因。

阅读(1185) | 评论(0)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暂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