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三位技术创新者的命运 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坎坷路 (2006-03-04 01:03:00)
摘要:2006.03.02 来自:《中国企业家》
王选逝世时,倪光南正在国外,王缉志在家养病
作为最早投身中关村参与市场经济的三名老一代科研工作者,他们算不上是最好的朋友,交情也不是特别深,但人们总喜欢将他们放在一起,就像提起中关村就会想到他们分别所属(或曾经所属)的方正、联想和四通三家公司一样。回忆三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不尽相同的经历与命运,许多曾经抽象而充满矛盾的问题,比如技术与市场谁先谁后,科学家与企业家谁主谁次,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等等,一下子变得鲜活可触,一部中国近几十年来的自主创新简史徐徐展开。
三人都有过在国家级科研院所从事科研的经历。
王选50年代末在北大数学系毕业后,就留校从事教学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研发。1974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中国开始了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科研计划,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王选选择了汉字精密照排,早在方正成立之前,就已经研发出后来使其被尊称为“当代毕升”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倪光南在联想成立之前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已经是国际上知名的计算机汉化专家。王缉志在参与创办四通前,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冶金部自动化所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研究,已经通过听王选的课掌握了先进的软件编程语言。
这一背景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中国解放后第一代自主创新者的特点,这就是举国家之力来从事技术创新。这种经历实际上帮助他们后来参与的企业节约了大部分前期研发费用,也使方正、联想和四通在早期都成为第一代技工贸企业的代表。王缉志持的就是这种观点,他认为尽管四通是民营企业,但在早期也是受惠于国家的,因为他们当时从事打字机研发的人都是从各个科研院所过来的,以至四通仅投入了几十万就开发成功第一台打字机。同时,这一代人身上也洋溢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一种近似为技术而技术的激情。倪光南与柳传志之争一般就被描述为技术为先还是市场为先之争,后来倪离开联想后一直到现在,都在致力于为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摇旗呐喊。
在王选的接班人魏新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这种创新不但有强烈的激情、远大的目标和无私的个人投入,更重要的是有基于压力的信心作为后盾,再加上国家的经济投入,就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没有不能成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三个优......
2005图灵奖获得者产生(2006-03-04 00:39:00)
摘要:2005图灵奖获得者产生 Peter Naur因Algol 60语言获奖
2006.03.03 来自:acm.org
3月1日,ACM(美国计算机学会)决定将2005年图灵奖颁发给Peter Naur,以表彰他在设计Algol 60语言上的贡献。由于其定义的清晰性,Algol 60成为了许多现代程序设计语言的原型。在语法描述中广泛使用的BNF范式,其中的“N”便是来自Peter Naur的名字。图灵奖被称为“计算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它创立于1960年,现在的奖金10万美元,由Intel公司赞助。
详见:
http://campus.acm.org/public/pressroom/press_releases/3_2006/turing_3_01_2006.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