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郁闷中!发泄发泄!(2006-10-11 23:04:00)
摘要:毕业后有些人的生活------如<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他们有心思下扬州而我却只能哼者<我的未来不是梦>而感伤,感叹生活的艰苦生活的艰辛!或许在大学里的生活太安逸了,不大适应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老板天天没有好气的骂人,这样的生活不知要过多久,尊严二字我已不知怎么写,记得在大学里论坛曾经有过这么一句搞笑的话"生活就象被强奸,既然不能反抗,就只能享受了!"现在看来,说的一点没错!我有时真的感觉自己就象一个卖笑的,不管老板怎么骂我我只能一笑了之.十一我回家了,这次回家感觉和以前回家的感觉不一样,火车到站后,看着家里的熟悉的景物,高楼不觉泪水在眼中直打转,口中哼者王杰的<回家>,心中酸溜溜的.毕业后,我的境域变化太大,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毕业前对工作的幻想在现时面前变得......幻想终归是幻想,最后放两首歌词勉励自己吧!
水手
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
像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
永远难忘记
年少的我喜欢一个人在海边
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
总是幻想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
总是以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儿
总是一副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
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听见水手说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
渐渐的忽略了父亲母亲和
故乡的消息
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戏
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
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
总是莫名其妙到一阵的空虚
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
在半睡半醒之间仿佛又听见水手说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曾在岁月茫然无际的沙滩上...(2006-05-16 21:19:00)
摘要: 曾在岁月茫然无际的沙滩上,捡拾美丽的贝壳,可岁月让我们成熟后,.却无法重踏昨日的沙滩,无法重拾失落的贝壳;曾轻轻呤唱起那熟悉温情的歌,那首歌曾让我们如痴如醉过,可时光让我们渐渐成长后,歌中却凭添了哲思般的沉醉和悲喜交加的品味.
朋友们常对我说,现实永远是实实在在的,而实在需要自己勇敢面对的,也正是现实.但知易行难,面对现实的失落与彷徨,我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失意惘然,母亲常教孩子们跌倒了要爬起来,即使下一步仍将跌倒.在岁月这条长长的河流中,我们只是年轻的水手,固执地把流星飞陨的瞬间读成生命的永恒,就这样飘飘泊泊,寻寻觅觅.
翻开那本发黄的日记,看到童年时那幼稚痴狂的字迹,一股酸楚涌上心田.往昔的豪情万千,如今已被那无情的岁月抹尽,留下那深深的遗憾和感伤,我也说不出这是一种成熟,还是一种怯懦…….
儿时的理想离我越来越远了,越走越模糊了,我只知道许下的理想不会再有美丽的结果了。总想对自己说:放下吧!何必那样的苦苦的执着,给自己背上牢牢的枷锁呢?但我却不甘自己用辛勤汗水换来的仅有的一点成绩付诸流水,一切从零开始,成功待到何时?
月光朦胧中,想起了这样的几句诗:不能失去的是平凡,总的许多的梦不能圆,在心中留下深深的遗憾。当喜鹊落在别人的枝头,那也该是我们最大的祝愿。是啊!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既然登上生活这艘船远航,就算惊涛骇浪、急流险滩,也不能淹没来自彼岸的呼唤,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时光的流逝是挽回不了,但我们可以倍加珍惜现在,留下那份搏击长空的信念。
有些理想或许永远不能实现,但那并不意味我从此不可以有梦。放逐理想,放心去飞,勇敢面对,也许会在多年后的一个深秋的细雨里,撑着年少时那把花伞,蓦然回首的刹那,让热泪在心中流淌。所谓的世事沧桑,酸甜苦涩也从此渐渐消散….…
失败或成功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成长、奋斗和拼搏的过程,也许明天还是遥远的,也许我藏在心中的理想永远变迁,但我仍相信雨后会现出美丽的彩虹,我会坦然的笑着,踩着脚下泥泞的士地,带着月光上路…….朋友,请牢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大刁
来源:网络
......
《侠客英雄传》中的诗(2006-05-16 21:16:00)
摘要: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博学多才,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章属"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清旷的词派,对后世的文学有巨大影响.
【字句浅释】
题解: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事后贬谪黄州,过著近似流放的生活.此词写於受贬后的第一个中秋夜.世事:世间的事情.几度:几次.新凉:这里指清新凉爽的中秋气候.廊:屋檐下的过道,或者独立的有顶的过道.妨:妨碍.孤光:这里指月光,但带有作者孤独感的色彩.盏:小杯子,这里指酒杯.北望:望著北方,隐含著仰望皇上之意.
【全词串讲】
世间万事总好像一场大梦一样,
人生有多少佳节如此清新凉爽
到了晚上,风声和叶声飒飒满房廊,
又想起眉头和两鬓斑白如秋霜.
酒虽然便宜,但客人却很稀少,
月儿太明亮,就有浮云来遮挡.
谁解我孤独,与我共赏中秋明月光
我眼望北方,手举酒杯心凄凉.
【言外之意】
全词语言平易,但却情深意长,富於哲理.只是在悟到"世事一场大梦"之后,却还"凄然北望",舍不得走出梦境,也就更找不到走出来的路了.
负罪放逐,过著流放似的生活,过去的朋友和周围的人都回避著自己.在中秋节的晚上一个人孤单单地倍感凄凉.於是咀嚼人生,沉思默想,颇有感悟:人一倒霉了,有酒也没有人肯来喝,世态炎凉令人感伤;光明磊落,行高於众,反而招来小人的妒忌和陷害,这小人当道的社会岂能长久 人生能有多少象中秋这样的佳节良辰 一转眼眉毛头发都白了,却落得这样孤独寂寞,这红尘中混迹一生,还不和梦游一样麼
西江月
来源
http://cache.baidu.com/c?word=%CA%C0%CA%C2%3B%D2%BB%3B%B3%A1%3B%B4%F3%3B%C3%CE&url=http%3A//class%2Ekids%2Eyam%2Ecom/attach/2005/6/20/com2421%5F%5Fattach%5F%5Fea6b85zs%2Edoc&b=0&......
苏轼《定风波》(2006-05-16 21:10:00)
摘要: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来源:http://www.argsoccer.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9
个人自述:
高考那年做的一道古诗鉴赏练习题,当时读完这首诗,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其中之意,深为苏轼的生活态度所感动!!......
林语堂读透《半半歌》(2006-05-16 21:04:00)
摘要: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上)
生活的最高典型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一首28行的小诗(李密庵《半半歌》)把这种理想很美妙地表达了出来……
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他很欣赏《半半歌》所描画的那种自然放浪的生活。林语堂先生说:
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摹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
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 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 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我以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有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史够摆满屋里的壁炉里;书也读读,可是不能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退回--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理想很美妙的表达出来: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扇免翻覆,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下)
所以,我们如把道家的现......
yangpijuan(2005-11-05 10:18:00)
摘要:The Scrolls Mark Ten
Who is of so little faith that in a moment of great disaster or heartbreak has not called to his God? Who has not cried out when confronted with danger, death, or mystery beyond his normal experience or comprehension? From where has this deep instinct come which escapes from the mouth of all living creatures in moments of peril?
Move your hand in haste before another\'s eyes and his eyelids will blink. Tap another on his knee and his leg will jump. Confront another with dark horror and his mouth will say, "My God" from the same deep impulse.
My life need not be filled with religion in order for me to recognize this greatest mystery of nature. All creatures that walk the earth, including man, possess the instinct to cry for help. Why do we possess this instinct, this gift?
Are not our cries a form of prayer? Is it not incomprehensible in a world governed by nature\'s laws to give a lamb, or a mule, 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