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雨夜有思--坚持自己最初的信仰2014-05-06 10:41:00

【评论】 【打印】 【字体: 】 本文链接:http://blog.pfan.cn/enc999/54453.html

分享到:

雨夜,走出实验室去散散心。很多天没有做实验了,自己内心也空虚,但是却不想再去碰一下实验或者看一篇文献。发现自己对科研居然从最初的热爱变成有些反感了。

突然想起四年前,也是一个雨夜,我知道自己被中科院录取之后,自己兴奋地冲进雨中狂奔。那时候的我以为自己从此进入了神圣地科研殿堂,实现了坚持十多年的科学家梦想,满腔热血,满腹壮志。那个时候我已经做好准备去为科研奉献一生,已经准备迎接一切挑战,甚至已经准备去清贫半生,因为我知道,做学术研究的人很多都是很清贫的。

然而,如今的我,没有了当初的热血,那个曾经说自己“可以接收平凡,但不允许自己平庸”,如今却正在一点点走向平庸。

为什么失去了最初的热血了呢?归纳起来可能主要有下面几点。

最重要的一点是,科研生涯失去了最初的吸引。以前以为能够在研究所当上个(副)研究员或者高校当个教师,能够做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则此生足矣。但是随着自己看得越来越清楚,现在这两条路都没有了以前的吸引力。不论是身边的科研人员还是高校里面的老师,各个都是满腹牢骚怨声载道,完全没有以前所想象的那种超脱世俗。如果我坚持自己最初的追求继续走学术道路,那么也许明天的我也就是高校里面一个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青椒。多年来的坚持动摇了,迷茫,没了科研的动力。

其次,不知道自己所做的研究的价值所在。“科研无用”的论调总是在耳边响起。“科研就是忽悠”、“科研就是扯淡”似乎成了身边不少人的口头禅。自己也感觉不到所做的研究的价值所在,似乎所做的研究方向就不可能实现应用。做的研究没有价值,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还不如一个小学老师对社会的贡献那么大。感觉周围许多人唯一关心的就是论文,整天就是忙着炮制SCI论文。同时觉得身边许多研究人员的社会贡献也还不如一个小学老师对社会的贡献大。

再次,攀比心理的存在。人处在社会中,就难免会和别人攀比的吧。看看同龄人,大都已经过上了较为稳定体面的生活,而自己还在漂泊,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何方。别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比自己满足得多,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自己却还只是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基本的尊严都难以维系。曾经还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安慰自己,现在发现自己的一直坚持的路并没有那么伟大,也许并不值得自己付出一生。

缺乏身边的偶像也是一个原因。曾经以为科研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而搞科研的人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富五车的人。现在却发现身边的人大与我想象中的样子相去甚远。眼里见到的科研人员中不乏大量的不学无术的暴发户,他们在学术上没有什么追求,对追名逐利确实非常热衷。人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特别是我这样的涉世不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年轻人。

许多人可能和我有着同样的心路历程。转念一想,这些因素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却并不是不可克服的。确实,现存的国家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变的,比如说高校教师的待遇需要提高,“唯SCI是从”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改变完善。然而,这些时国家层面上的事情,没有办法一下子改变。难道我就只能随波逐流眼睁睁看着自己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虽然我们没办法改变大的学术环境,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

科研真的没有用吗?错!说科研无用的人都是无能的人,是他们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去体会到科研的真正价值。虽然现在我自己所从事的课题也许研究意义并不特别大,但是这个领域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自己知道攀比会导致浮躁,那就少去和别人攀比吧。既然自己一开始都已经做好准备要为科研而过清贫的生活,为什么现在仅仅是稍有些清贫就要退缩了呢?

中国目前的大环境就是浮躁。但是,切记这句话“吹尽狂沙始到金”!那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随波逐流的人都是沙子,只有能够坚持自我而不随波逐流的人最终会成为真金。看淡名利待遇、摆脱浮躁、坚持自己最初的信仰。

一个人在不谙世事的时候拥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并不稀罕,在尝尽失败、阅尽沧桑、看清现实之后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为可贵的。而这,需要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

阅读(12970) | 评论(15)


版权声明:编程爱好者网站为此博客服务提供商,如本文牵涉到版权问题,编程爱好者网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解决。谢谢!

评论

load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请 登录 或者 注册